雖然大多數攝影人當初接觸攝影的緣由皆不盡相同,但能將攝影徹底融入生活,並持之以恆不斷的創作拍攝又有幾人呢?若你最近正好遇到瓶頸,不妨先休息一下,靜下心來看看柏雯拍的照片,並且聽聽柏雯怎麼說,希望能為你帶來些許幫助。
關於 | 黃柏雯
採訪∕整理:August Huang
作品提供:黃柏雯
Q:每位攝影人都有屬於自己故事的開始,而你接觸攝影的起緣又是什麼?
其實會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是因為在2008年看了玉木宏和宮崎葵共同主演之『現在只想愛你』這齣電影的影響。還記得電影中有幾個畫面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尤其是女主角不經意拿起相機拍下男主角的那幾幕,突然發現像這樣自然捕捉身邊親朋好友的表情和舉動好像很不錯,於是便拿起小台相機並以同學作為拍攝對象,開始我的攝影之路。之後,剛好在網路上發現了攝影前輩的網站,看到他分享一張張精彩絕倫的台灣高山風景照片,更是令我非常驚豔!讚嘆原來台灣風景竟是如此的美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開始愛上風景攝影。再者,從他的照片中可以發現,除了美麗的風景照之外,也分享許多日常生活的點滴,使我意識到原來不一定每次都要上山衝大景,有時生活中的小景和人文也是很值得用心去記錄。
Q:從你的作品可以發現你是個對生活觀察入微的人,能否分享如何將所觀察到的與攝影結合?
忘了在哪裡看過一句話:「在自己的生活環境大都不會發覺美麗的事物,而會發現的通常都不是當地人。」我一直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雖然有點繞口但卻很貼切!因為大多數人對於一般生活的場景已經太過熟悉,在習慣成自然的定律下,當然也就很難從中發覺其中的驚奇,所以我不斷在提醒自己,一定不能陷入這胡同裡。於是我便嘗試用多種不同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周遭,無論是蹲著、趴著、俯瞰或仰望,藉由視角的變化來找出有別以往的景緻,千萬別小看這不起眼的動作,絕對能帶你發現更多新世界並開始樂此不彼。
Q:『一個人的機車環島公路之旅』的起緣為何?以及當初為什麼會有這樣規劃?
還記得在大學時期,全家有一起騎著單車環島的經驗,當時安排了9天,以腳踏車的速度,9天老實說真的幾乎都是在騎車,較難以在中途拜訪其他想去的景點,因此那次旅程結束後就萌生要機車環島的念頭,只是當時並沒有很強烈的慾望。在接觸攝影之後,漸漸從拍別人拍過的景點轉變為自己去挖掘屬於自己的風景,常常在Google map上遊走,從街景去大略判讀現場狀況,再配合實地考察,並以自己的住處向外延伸探索,尋找一些平常不會注意到的小角落。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機車環島的想法也逐漸迴盪在腦海中,想要往更遠一點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就在今年辭去工作後,便決定在這自由的時間中啟程,想去那些到目前為止都沒進去過的台灣各個角落。
因為我住台北,且也在花蓮工作了一年,所以這次的目標是以中南部及花蓮玉里以南為主,像是雲嘉南的沿海小村落,幾乎都沒有探訪過,或是像屏東離我這麼遠的地方,不知道那裡的風景是什麼樣子,搞不好自己去百岳的次數說不定都還比去屏東還多,雖說稍微縮小了範圍,但還是很多地方想逛但沒辦法安排進去,像是靠山區的部落或是小村莊等都因時間或是路線緣故,只能等待下次再訪。而在時間的安排上,就打定至少兩個星期,這樣才能較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好好走訪。
Q:承上題,這段旅程途中讓你最難忘的畫面?最難忘的趣事?最驚險的事情分別是什麼?
在總共16天的旅程當中,難忘的畫面我想是在台東鹿野準備往北的第13天。那天清晨看見遠方的山嵐環繞著低雲,而我利用了網路的即時影像確認池上到關山一帶都飄著低空雲,於是二話不說直接趕緊啟程往池上的方向,在中途判斷雲層漸漸消散的同時,當機立斷在關山找景拍攝。由於前幾天受到颱風外圍的影響天氣大多不好,在這天的天氣好轉而開始放晴,地面上的水氣開始蒸散,在清晨時分形成薄薄的雲覆蓋在大地上,加上正值收割的季節,黃橙色的稻子加上雲霧繚繞的山嵐,真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
而這16天最驚險的部分,也是在第13天發生。當拍完姑山清晨的日出後,短暫吃過早餐稍作休息便決定走比較冷門的路翻過海岸山脈,這條鄉道為東40接東23,從鸞山進去後翻過海岸山脈來到泰源,是一條沒甚麼遊客會走的道路。可能受到圓規颱風外圍的雨勢,所以在路上的某一小段滿是泥濘,其泥土佔據了整條路面,而海岸山脈的土質與中央山脈不太一樣,是比較細緻的黏土,碰上水就會變成非常黏滑的狀態,我在當下已將車速減至幾乎停止的狀態,但無奈車輪一壓上去瞬間就打滑而摔車了。在這條沒什人的道路上,摔車摔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的確是有點小緊張,不過由於車速非常慢,所以人沒甚麼事,機車也只是小刮傷,比較狼狽的大概是機車和人都沾滿了泥巴,而且現場沒水可以沖洗,索性調整一下心情,簡單的清理機車把手後就繼續旅程,直到經過加油站再好好整理一番。
對了!在旅途中還有一件令我感到開心的事情。旅途的第3天我當時在苗栗苑裡,靠近傍晚藍調的時刻我正在慈和宮拍攝宮廟,然後一位大哥騎機車停在廟門口,原本想說可能會有點破壞畫面,但沒想到那位大哥看我在拍攝,就主動將機車移到旁邊的位置,讓我頗為意外。接著這位大哥問我從哪裡來,我表明正在環島後於是跟他攀談了起來,得知他在廟裡做志工,於是聊到了現在寺廟燈光的布局,沒想到當我提出自己的見解後他非常的贊同,我們一致的認為日光燈與燈籠的色溫很不協調,且在晚上不太需要將寺廟弄得這麼明亮,幾盞探照燈搭配燈籠就足夠﹐燈光布局弄好一點,除了增加台灣寺廟的質感,也能讓人感覺到更多的靈性。離開之前他送給我該宮廟的護身符,木製的護身符上有著雷射雕刻的文字,接到手上心中有種特別的感覺,這是在旅途中除了風景外,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Q:當初選擇騎機車環島,而不是車開環島的原因是什麼?
我認為當移動速度越慢,才能看到越多的風景,速度太快很容易一下子就過去,沒有仔細觀察的機會。像是以前在拍攝微距的題材時,走在步道上的速度要降到非常慢,才會漸漸找到躲在植物間的小昆蟲。而機車的速度介於腳踏車與汽車之間,既保有開闊的視野,也兼具了速度上的優勢,不太需要擔心住宿點之間的距離。且沒有了玻璃的隔閡,騎著車是能直接感受到空氣的味道、氣溫的冷暖以及那無拘無束的氛圍,這點是開車第一時間難以去感受到的部分。
我很喜歡騎著機車漫無目的地在山中小徑或是鄉野小路亂繞,在機動性上方便很多,路上遇到的景色很容易能停下且馬上拍攝,就算要迴轉掉頭都是相當方便,如果是汽車的話就要顧慮道路是否狹小難以停車,很多太小的產業道路也難以探索,有時候也會因為麻煩就乾脆放棄掉一些畫面甚是可惜。台灣地理環境對於騎車環島來說不會太困難,加油站之間距離也不會太遠,配合上四處都有的便利超商,路上都能隨時補給,我覺得攝影人一生中至少體驗一次機車環島,相信將能更認識自己的土地多一些。
Q:你曾經拍攝芝山巖惠濟宮系列作品而受觀注,請分享那次創作的起緣與心路歷程。
一開始是和朋友某天去了大溪,還記得那天下著小雨,傍晚的大溪老街冷冷清清,而我剛好經過福仁宮,大概是沒甚麼遊客的緣故,廟內外只點亮了燈籠,日光燈則是沒有開啟。當時已是藍調時分,在紅色的燈籠與藍調的世界中交織出了一種魔幻的景色,帶著些威嚴以及神祕,我看到了系列作品的可能性。而芝山岩惠濟宮離我住的地方很近,也是我小時候就會去遊玩的地方,我觀察後發現惠濟宮算是很適合拿來作為系列作品的開始,在建築本體上沒有太多奇怪的光源,也沒有很刺眼的LED跑馬燈,外觀上還算古樸,而山腳下的燈籠階梯在藍調時間呈現出來的氛圍也是相當獨特。
藍調時分拍的時間並不多,最好的時間也不過就20~30分鐘左右,所以芝山岩的完整作品我是拍了4到5次才算是完成。由於占盡地利優勢,因此我能夠在各種季節、天氣還有時間下觀察到光線之於建築的變化。像是要上惠濟宮之前的燈籠階梯,很多人去拍的時候會被搶眼的LED路燈干擾,所以最佳的拍攝時段就是落日之後及路燈點亮之前,此時昏暗藍色的天空和只有被暗橘色燈籠點亮的階梯,才會顯現出那獨特的氛圍,有人覺得有種莊嚴感,有些人卻覺得陰森森,我倒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詮釋還蠻有趣的。
而在後來的保安宮我也是拍攝了好幾次,好天氣與壞天氣都去過,保安宮的燈光設計算是相當用心,不會有日光燈與探照燈色溫衝突的情況。其中我自己最喜歡的一張,莫過於藍調時刻中唯獨那鼓樓的橘色,有如太陽從地面升起的樣子,這張拍攝的情況其實類似芝山岩惠濟宮的燈籠階梯,也是要等到太陽西下、探照燈尚未開啟前的黃金時間內拍攝。我拍攝宮廟的技巧並不是太複雜,我想重點是要把握住那個時間點,只要時間對了照片就有九成以上的完成度。
Q:山岳結合攝影是之前採訪你時還不曾有過的經歷,山岳攝影主要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或救贖?
其實在採訪前有過雪山及玉山的爬山經驗,但是當時在山岳攝影這塊並不熟悉,拍出來的作品現在回頭看也是相當稚嫩。而真正認真投入山岳攝影大約是在2018年,與朋友一起到南湖大山進行為期9天的攝影行程時開始。山岳攝影帶給我與平常風景攝影不太相同的感受,首先是景色的差異性,高海拔的景色與地貌相較平地是截然不同,當中不只是地形的差異,動植物的多樣以及林相的差別都是平常生活中不太容易見到的景色。在山林中除了基本的野外知識外,擁有足夠的體力才有心思在山脊以及森林中構築自己要的畫面,因此能支持山岳攝影除了體力之外,熱忱算是更重要的部分,在寒冷或是天候不佳時,依然能夠運用攝影師之眼將景色給捕捉下來。
在山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你必須清楚自己正在做甚麼,而正因為一切凡塵俗事,當人到了山上反而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一切煩人的事情似乎能拋到腦後,靜靜的在山中發發呆,聽著風聲或是看著圍繞在山嵐間的雲彩變化,享受單純的寂靜與美好。在這資訊龐大以及緊湊的社會中,山林永遠都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好所在,也許能找回些自信、也許能幫心靈充電,或是單純享受高山的美景,甚至且還有藉口能說訊號不好而拒接電話?(笑)
Q:近幾年你似乎偏好使用M43系統,心態轉換與考慮的要素是什麼?
雖然我使用全片幅與M43系統雙系統已經好幾年,但在之前仍然以全片幅的使用比例較高,直到去年升級了M43機身以及添購些鏡頭後,使用M43系統的比例才大幅提升。除了有和OLYMPUS合作外,我本身也很喜歡M43這個系統,首先最讓中意的莫過於強悍的防手震系統,在無反相機還沒全面世代交替的那幾年,就已經非常習慣防手震帶來的好處,旅行時有時為了減輕重量會刻意不帶上腳架,這時強悍的防手震真的能解決不少事情,車軌或是流水都能直接手持拍攝,在陰暗處仍然可用低ISO手持下拍出想要的畫面。
由於兩種系統我都使用過,所以M43與全片幅的優缺上我自己則是相當明白。M43系統帶給我的是生活上更便利的拍攝,因為片幅大小關係,所以可以設計出一些小巧高素質的變焦鏡,像是24-200mm這樣規格的旅遊鏡,M43系統能做到恆定光圈F4,而同樣規格下若是全片幅鏡頭的重量則是會相當可觀!這部分就是片幅較小帶來的相對優勢。呼應自己關於山岳這部分,M43系統在山上算是相當不錯的拍攝器材,強悍的耐候性以及相對小巧的鏡頭設計,在重量上斤斤計較的登山行程中仍能帶回許多精彩的瞬間!最後,我認為OLYMPUS的相機顏值都相當好看,尤其是Pen-F還有E-M5 III的銀色機身,配上銀色定焦鏡掛在身上都是相當耐看的配件,除了是相機也可以是裝飾品,在輕鬆的日常非常適合帶出門。
Q:這幾年登山的生涯當中,有特別讓你難忘的經歷或美景嗎?
最難忘的莫過於2018年和朋友一起到南湖大山,認真拍下南峰的金色岩壁。在2012年登完雪山後,中間荒廢了許久,直到6年後朋友的邀約才又上了高山,期間自己內心算是頗為緊張,因為久違的登山攝影一來就是9天的行程,且又是俗稱帝王之山的南湖大山,不知道自己的體能能否承受,深怕自己上不去拖累了大家。幸好一路上自己的身體狀況都很順利,反而是天氣的狀況比較難預料,我們在南湖南峰的溪谷中窩了4天,原本是要大拍特拍,沒想到卻下了兩天的雨。
我們一行人窩在帳棚裡一整天,整天就是吃東西、睡覺、煮茶來喝,真的是超級耍廢,直到了快日落前才見到陽光探頭。然而就在此時,金黃色的光線照耀在南峰的岩壁上,整片岩壁就被夕陽染成金黃色,那樣的景色若不是親眼目睹,是很難說出心裡的驚嘆!放晴後的溪谷,到了晚上則是看到了那耀眼到不行的銀河,高掛在南峰的山頭之上,在毫無光害的秘境中顯得格外明亮,到現在我都還記憶猶新。那九天的行程,滿天星斗的天空陪伴著我們好幾天,心中想著絕對要找時間再拜訪一次。
還有一次是和朋友們到松蘿湖,松蘿湖不是百岳,算是比較中級的行程,而一般拜訪松蘿湖通常都是安排兩天一夜的行程,而晚上則在湖畔紮營過夜。我們選定在中秋節上山,並特別多安排了一天變成三天兩夜的行程,為的就是想在湖畔好好享受一整天清閒,因為若是原本的兩天一夜行程,辛辛苦苦地把裝備背上山,結果睡一晚隔天就要收拾再背下山,怎麼想都覺得有不划算。還記得第二天早晨,看著其他登山客吃完早餐後就忙著收拾行李,我們一行人卻能從容的躺在草地上發呆,差不多到早上10點多,湖畔只剩下我們,而當天要上來的登山客大多都要下午才會抵達,此時松蘿湖又回到了靜謐的17歲少女,看著山頭的雲霧時而盤繞,時而往下竄到湖面,就會覺得多安排一天是對的,能靜靜地享受包場松蘿湖的氛圍。爾後自己在山岳攝影中,都會刻意多安排一天,多一天的行程除了能相對輕鬆,也能在一個地方逗留比較久,因此能看到或拍到畫面的機率也會比別人高一些。
Q:看你似乎沒有在玩空拍機?有想過或真的去嘗試過嗎?你認為透過空拍和平常用相機拍攝的最大不同之處是什麼?
其實我一直都有想要嘗試用空拍機攝影的念頭,至於遲遲未入手的原因,一部分是與空拍機的焦段有關。在近幾年中,自己常用的鏡頭焦段從廣角漸漸往中望遠發展,像是風景題材我便大量使用望遠鏡頭在拍攝,當然腦中會構想如果有空拍的視角,是否能呈現更不一樣的畫面、角度以及壓縮感,這時候都會想像如果自己會飛那該有多好。
然而目前市面上消費級的空拍機大多都是配置廣角鏡頭,如果要使用望遠鏡頭,則必須是商業等級的機種才有搭載或擁有結合無反相機的功能,而如此一來,要將整台相機和望遠鏡頭藉由空拍機飛上天拍攝,這遠遠超過自己的負荷太多。所以我其實一直都在等有配置望遠鏡頭的消費級機種問世,畢竟雙腳能到的地方有限,而空拍則是有無限可能,自己過去無論是拍攝山岳或是宮廟題材,其實都曾有想過要使用空拍來補足望遠畫面的視角,希望這一天能趕快到來。
至於空拍和手持相機拍攝的不同之處,我想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空拍機雖然能到達雙腳無法走到的地方,然而它也有所侷限,例如畫質方面我想短時間內還無法追上無反相機,而且要近距離拍攝人像特寫題材,空拍機也難以施展,我認為這兩者誰也無法取代誰,但能互相加成來創造更好的畫面豐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