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重慶擁有複雜且多元的面容,它走過巴蜀,歷經三國,終迎來革命、抗戰、解放的複雜與糾紛。如今,它華麗轉身成遠近馳名的網紅城市,傍山而建的老城讓初訪旅人容易迷途,卻也在一切未知中用熱油辣鍋的美味,迎來最接地氣的刺激。
攝影、文字∕翼賢
走進新舊交雜的真實之中
若提到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會想到哪呢?北京?上海?廣州?其實都不是,而是那在電影中所熟悉,曾被歷史註記,卻也在生活中體驗過的重慶。下了從成都東站過來的高速動車,90分鐘左右的移動速度,縮短了300多公里看似遙遠、漫長的距離,讓成都與重慶如同從我們親身體驗過的台北到高雄般,為兩地生活的居民創造了一日生活圈的機會。走出地鐵站,第一眼的重慶老城,總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這幾年重慶被中國網民稱為網紅城市,身為西部首要發展區域,在經濟飛快成長的同時,水泥森林般的摩天大廈一棟棟拔地而起,然而建在山頭上的城市,路就這麼走著走著,拐了個彎,拉了個坡,道路成了上天入地,錯綜複雜,穿起樓房的任性設計。
然而數千年的老城,不可能全是新建築,那些被遺忘在底層的市井風光,融合著背後高聳的大樓,髒樓破巷的迷人視角反倒成了電影攝影的最愛,從電影《瘋狂的石頭》、《少年的你》,以及2020年Apple借重《小丑》攝影師和影后周迅,用iPhone 11 Pro拍出的短片《女兒》即可看出一二,而這樣新舊交雜的景色,也成了吸引我前來重慶的一個重要原因。
被現實拋棄的十八梯
旅行時,總是喜歡尋找一些較為老舊的地方走跳欣賞,一來貪圖它還未受到污染的景色,二來則是想體驗這座城市的庶民生活,看見當地居民最為真實的樣貌。如果說九份、萬華、大稻埕可說是台北人所熟悉的老城區,那對於老重慶的代表,大概就屬過往幾年旅人們最愛的十八梯街區了。只可惜,當實際走到現場時,那綠色鐵皮一一圍起來的真實,卻讓我驚覺重慶的舊,早已成了過去式,早年綿延街道的二手攤販、殘破混亂的露天剪髮,甚至是隨意搭建的木造樓房,卻漸漸隨著超乎預期的拆遷速度,一併帶走了我對於十八梯的期待。
順著最後殘留的步道往下走,階梯兩旁所剩存的老宅並不是很多,就算還尚屬完整的建築,牆上也滿是拆除的公告,更有不少布條以紅底白字的宣傳口號,「正視徵收不走歪門,理解政策不拖後腿」,彷彿告誡著當地居民要配合、要理解,未來才可享受比較好的環境。然而事實上,對於某部分的居民來說,他們的生活就只有今天,哪能想得到明天呢?拐了個彎往下繼續走,來到了一處保留較為完整的區域,開始有了小店賣起麵食,就算桌椅就擺在凌亂的街區中,依舊能為還在此處生活的人們,提供些許殘留的溫暖。
猶如港片現場的皇冠大扶梯
由於重慶市中心建在山城之上,坡道與建築高低不一,你家的1樓,可能是我家的20樓,所以不少所謂的捷徑便油然而生,像是連結兩城區的電扶梯、跨越長江的纜車、穿越大樓的天橋,建設在大樓之中的輕軌車站,這些對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必經之道,反倒成了旅人們走訪的景點。位於菜園壩火車站與兩路口的皇冠大扶梯,為亞洲第二長的手扶梯,用2塊人民幣,即可體驗看不見盡頭的感受。
來到這裡,期望的不僅僅是漫長的移動,而是想要重回那有如被遺忘的時光般,昏暗、陳舊,有點滄桑,帶點落寞的情感,從路口藍底白字搭配上個世代所設計的字體招牌開始,隨著手扶梯緩行向上,時而昏暗、時而陽光透過天棚撒落的色調,搭配掛在頭頂的政宣標語,以及兩旁根本看不清楚的廣告看板,就像走進了90年代港片的拍攝現場,以及每逢金馬影展必去的獅子林大樓。
長江索道所承載的回憶
看過了街坊巷弄間,從水泥高樓下抬頭仰望重慶的樣貌後,黃昏前夕抵達位於長江河岸的長江索道,這條索道可說是目前長江上唯一留存的空中交通道路,能臨空跨越整條江水。雖然目前已不像過往用來運送通行的人們,而是成了跨江的觀光纜車,無形之間也成為了重慶觀光的重點。白天,它能清楚看見環繞四周,看見群山環抱,河流分割城市的美麗;夜晚,則可反過來,欣賞渝中半島上,那高樓林立的璀璨夜色。
只不過,再怎麼算計,都無法真的抓準能搭乘上車的時機,雖然早了些時間前往排隊,但滿滿排隊的人龍,就算每輛車箱能塞進30、40個人,還是發生看見夕陽落於山後,人卻還無法上車欣賞的窘境。幸運的是,搭乘時剛好排在前幾個順序進入車箱,能貪婪地靠在車窗前,看著窗外密集的高樓民宅從身邊劃過,再不斷地將城市景觀縮小再縮小,讓夜景閃耀地的映入眼簾,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時間,視野由近拉遠,用一種更遼闊的角度,來重新看見重慶令人傾心的景致,也代表著,這次長江索道所承載的,將不再只是來往旅客,而是我走訪重慶的回憶。
交通茶館裡被停滯的重慶時光
茶館,可說是世界各地人們休閒文化當中必不可缺少的一處地方,在旅行各地的經驗當中,曾去過伊朗茶館,配上沾著番紅花的糖棒,攪著杯裡的熱茶喝著;也曾在埃及街頭含著砂糖啜茶,更不用說在印度街頭品味混著煉乳紅茶的滋味,因此只要旅行時有空檔,都會想找間屬於當地的茶館拜訪,感受這最有在地氛圍的旅行方式。
在中國,茶館就屬重慶、成都地區最多,一張張四方桌、長板凳,提上一壺壺的好茶,再拿份報紙,擺張棋盤,這一個午後就非常熱鬧,可說是在西部一帶街訪之間,最重要的社交場合。據說茶館最初的用途,只是給老百姓一個茶餘飯後休閒可以打發點日常時光的地方,就連與人打牌、閒聊起了爭執,也會前來茶館找人評理,氤氳的茶氣舒解了衝動的情緒後,這才付錢表示歉意。只可惜隨著網路科技發達,迅速的訊息傳遞早已取代了茶館原有的功用,年輕人也習慣去咖啡店消磨時光,也讓茶館裡盡剩些退休的老人,只為了守著這時間彷彿停滯的情懷。
隱身在巨型彩繪牆面下的交通茶館,從大街上張望,只能看到一處小小的招牌,若不仔細端倪,還無法一眼瞧見。走進通道鑽入狹小的門面後,這才看見那藏於店後保持著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老式風格,毫無裝修可言的磚牆,配上被柴火煙塵燻灰的木框架構,頂上嵌著幾片玻璃,斑駁的牆面與褪色的標語,就這樣讓茶館自己娓娓道來過往的時光,2005年電影《瘋狂的石頭》便被這如此純樸的景致所吸引,也讓交通茶館頓時聲名大造。
穿過窄門走進茶館,交通茶館的匾額就掛在來往的小梯中央,好不容易透進來的幾縷天光,就這樣與店內茶水的蒸氣、昏黃的燈光,以及打牌吆喝吵雜的喧囂,此起彼落地混在空氣當中。放眼望去,一、二樓的座位人潮滿滿,可見不少老茶客在自己熟悉的位置,與棋手對看著盤面的走勢,周邊不少插著腰觀局的人群。當然,隨著茶館聲名遠播,現場也有不少年輕人看著長長的壺嘴喫下杯杯好茶,跟著三五好友嗑起瓜子叼起牌來,更多的,就是和我們一樣,滿懷好奇心而來的觀光客,個個手舉著相機、手機,穿梭其間四處找尋那屬於老重慶的情懷。或許,這熱鬧的當下,代表著老重慶的文化,被新生世代所接受著,而這樣看似平淡卻真實不過的畫面,也是許多人最終所想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