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與F1賽車的衡量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35mm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就像轎車,而中片幅數位後背則像是F1賽車。許多轎車跑得並不慢,有時候廠商還會宣稱自己的某款轎車是「運動型」甚至「彎道之王」什麼的,但那畢竟還是轎車,要是上了賽道和F1賽車跑一圈,實在是沒什麼好比的。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F1賽車在馬路上跑也不太實際,除了底盤過低,想多坐幾個人或者載個箱子什麼的也都無能為力。所以,端看你想要的是一個平時能開的、通用性高的轎車,還是一個在賽道上跑得更快的賽車來決定。

回到相機來說,高ISO的畫質就不是中片幅數位後背的強項。哈蘇和利圖都宣稱,自己新的後背在ISO400甚至ISO800時的畫質有多麼好,但在我看來,各家後背ISO400的畫質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其實沒什麼實用價值,數位後背的優勢還是在低ISO上。

甘孜的冬天。Hasselblad H3D-39, HC 100mm f/2.2. f/5.6, 1/125s,ISO100(攝影/趙嘉)
▲甘孜的冬天。Hasselblad H3D-39, HC 100mm f/2.2. f/5.6, 1/125s,ISO100(攝影/趙嘉)

當然,器材廠商或許不這麼認為,他們一直試圖利用改善演算法的方式來改善高ISO的畫質,不過由於CCD的特性,如果他們在技術上沒有新的突破,高ISO也就不用太在意和35mm系統相比了。中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和中片幅數位後背的使用者並不多,最近每年全球的數位後背市場大約維持穩定在7,000台左右,其中,職業攝影師在數位後背市場中所佔比例大約在4,000∼5,000台左右,其餘購買者則大多數是非常資深的攝影愛好者。

中片幅數位機背的確可以提供遠比35mm單眼相機好得多的數位影像品質,但是價格很昂貴,選購前最好還是要弄清楚自己攝影的出發點。

 

先衡量對輸出品質的要求為何吧!

選擇數位機背的攝影者,當然首要考量還是出於對圖片品質的要求。客觀地說,如果不考慮黑白底片,以及類似Kodak 25這樣特殊的專業負片,在放大能力上,目前3900萬畫素的數位後背在大多數情況下絕對可以超過6×4.5cm甚至6×6cm底片的效果,有些題材甚至可以達到4×5英寸底片的水準。

底片不是不好,而是目前在影像應用上大部分情況都需要數位檔,因此底片沖印之後,還需要把檔案數位化,在許多地方還會再損失一些細節,因此最後呈現的結果,原來90分的圖片只剩下了70∼80分,這樣看來,即便數位機背在拍攝時可能達不到底片那樣完美的效果 ─ 或許只有80分?─但是它不會在傳統沖印和數位化的過程中遭到損失,能夠一直保持80分,反而增加了一點優勢。

當然,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大片幅相機由於體積比較大,其實受支援系統以及環境(特別是風)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在野外使用大片幅相機拍攝的精確度通常很難和棚拍相比。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在戶外拍攝的攝影者,中片幅數位後背的體積較小,實際上可以使拍攝更精準。

所以,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我覺得如果是以戶外拍攝為主,追求的是圖像的分辨能力,五、六千萬畫素等級的中片幅數位後背和4×5的底片相比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當然,技術型相機使得4×5相機可以有很多特殊的控制效果,但中片幅相機現在也有林可夫(Linhof)M679之類的機器可以做到接近的功能,不過,那是屬於商業攝影師的需求範圍,不在此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

 

(哪一款中片幅相機比較適合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