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見有攝影玩家說,這張照片的曝光不正確!但你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曝光?一張照片的曝光要控制到什麼程度,其實並不是讓曝光曲線位於直方圖中間就好,究竟這箇中原理為何?相信看完本篇的教學你就能明瞭。

一、了解相機的測光模式

相機測光的運作方式,是預設主體的反射率為18%,並透過主體的反射光源通過鏡頭的亮度,來測得曝光的基準(即TTL的運作方式),而相機的各種自動拍攝模式,就是根據測光後的結果,交由相機自行決定一組符合測光結果的光圈、快門與ISO感光度數值,進而拍攝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但凡事總有例外,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所非物體的反射率都是18%,例如白紙反射率可能為80%以上;而深色、黑色物體的反射率可能只有5%以下,這也就是為何曝光會有偏移的問題所在。至於測光模式更是許多初學者最頭痛的問題所在,常聽到有人說「拍起來太暗了,用點測光拍就對了」,又或者「平均測光常會測不準」,事實上卻是沒有真正了解測光模式原理的說法。

一般相機內建的測光模式大致上可分為『多重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三種。

▲ 一般相機內建的測光模式大致上可分為『多重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三種。

一般相機內建的測光模式大致上可分為『多重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三種。『多重測光』又稱『權衡測光』,是針對畫面中所有區域進行加權運算,由相機自行評估亮、暗部,以及18%反射率的中間調,最後算出現場平均亮度的模式,在一般亮度充足、反差不大的環境下,可說是最理想的測光模式。『中央重點測光』則是對整個畫面進行測光,但將最大比重指定給畫面中央區域進行加權運算,再略微增減測光結果,此模式可說是簡化版的多重測光模式,由於一般玩家在拍攝時,大多會把主題放在畫面中央,所以能獲得還算準確的測光結果。『點測光』則是以畫面中央大約2%~3%的區域進行測光點,最大特色是不會被其他位置的明暗影響。而現今相機的點測光功能均支援對焦點連動,也就是對焦點移動到哪裡,測光點就在哪裡,這對於要拍攝部份題材,例如生態微距時非常的方便。

面對亮度充足、反差不大的環境,最適合使用多重測光(權衡測光),很容易拍出曝光正確的影像。

▲ 面對亮度充足、反差不大的環境,最適合使用多重測光(權衡測光),很容易拍出曝光正確的影像。

若是習慣將被攝主體置中構圖的玩家,可以將中央重點測光設定為常用的測光模式,效果通常令人滿意。

▲ 若是習慣將被攝主體置中構圖的玩家,可以將中央重點測光設定為常用的測光模式,效果通常令人滿意。

捕捉微距、生態或逆光等題材,則適合用點測光,此時不考慮周邊環境的亮度,只針對被攝主體進行測光。

▲ 捕捉微距、生態或逆光等題材,則適合用點測光,此時不考慮周邊環境的亮度,只針對被攝主體進行測光。

二、搞懂如何查看色階分佈圖

建立完整測光觀念後,想要拍出曝光正確的照片相信是輕鬆容易的事情,但想要追求更精準的曝光結果,就要學會看懂『色階分佈圖』。『色階分佈圖』又稱為『曝光曲線圖』,也有人稱之為『直方圖』,顧明思義就是可以呈現出一張影像的曝光狀態。要學會觀看『色階分佈圖』,首先要了解它的組成元素,橫軸代表亮度,越往右側表示越亮,越往左側表示越暗,中央則為18%灰標準曝光時理想所在的區塊。至於縱軸則代表畫素數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觀察畫面中的亮/暗部所佔的區域大小,來評估該該張影像的亮度是落在曲線圖的哪些地方。

色階分佈圖說明。

▲ 色階分佈圖說明。

通常我們會建議亮部不要落在最右邊的邊線,暗部不要集中在最左邊的邊線上,這樣才不會曝光過度或不足,也是多數人認為的正確曝光。不過若想要更細緻的確認曝光水準,就要能在腦海裡依據畫面試想出中間調與亮暗部的曲線分佈來對照,舉例來說,若是以明亮調為主的照片,理論上右邊區域的畫素數量會較多;暗調為主的照片則會較偏向在色階分佈圖的左側。至於明暗高度對比的照片,則會發現在色階分佈圖的左右各有突起的高峰;至於光源均勻的環境下,通常會呈現較完美的鐘型曲線,並落在色階分佈圖的中央區域。

光源均勻環境拍攝的照片,通常會呈現完美的鐘型曲線,並落在色階分佈圖的中央區域。

▲ 光源均勻環境拍攝的照片,通常會呈現完美的鐘型曲線,並落在色階分佈圖的中央區域。

以明亮調為主的照片,可以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色階分佈圖的右側,表示影像將會偏亮。

▲ 以明亮調為主的照片,可以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色階分佈圖的右側,表示影像將會偏亮。

拍攝室內、夜景等照片,會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色階分佈圖的左側,表示影像將會偏暗。

▲ 拍攝室內、夜景等照片,會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色階分佈圖的左側,表示影像將會偏暗。

拍攝明暗反差大、對比度高的照片時,則會發現在色階分佈圖的左右各有突起的高峰。

▲ 拍攝明暗反差大、對比度高的照片時,則會發現在色階分佈圖的左右各有突起的高峰。

三、學會先預想測光和曝光結果

依賴自動測光已久的我們,拍多了總會有種的不準的錯覺,照片的曝光結果總是不如預期,有時候會過曝,而有時候又會曝光不足。其實會有這樣的結果,大多就因為畫面中有大量暗部(黑色/深色)或亮部(白色/淺色)的元素進而影響測光結果,再加上我們過去常會有對焦後重新構圖的動作,讓拍攝主體落於畫面周圍所導致。雖然絕大多數都可以運用影像後製方式來處理,但或多或少會減損一些畫質,同時也需要花費一些時間進行後製。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拍攝前就決定好我們想要拍攝的結果,選定好對應的測光模式以及曝光補償值,這樣我們就能在同一個環境(場景)中,維持一定的曝光水準,等到後製處理時,甚至只需要調整一張影像,然後再全部同步處理即可,大幅省下一以往必須張張修圖的時間。

 標準不等於正確!四大要素教你掌握精準曝光

清晨日出太陽剛離開地平面時,高反差會讓相機測光系統誤判而拍出曝光不足的照片,所以應先增加曝光補償才能拍出符合心中預期影像。

▲ 清晨日出太陽剛離開地平面時,高反差會讓相機測光系統誤判而拍出曝光不足的照片,所以應先增加曝光補償才能拍出符合心中預期影像。

例如清晨日出時,若太陽才剛離開地平面,高反差容易讓畫面呈現曝光不足的狀態,影像看來反而向是日落時分的感覺,我們可以採用多重測光,並且事先加些曝光拍攝,雖然畫面中的太陽處會過度曝光,但整體影像亮度較高,會比較符合日出的形象。在這裡雖然也可以採用點測光,選定畫面中的中間調(預想中的18度灰)測光,並且用M模式固定,但日出時的亮度變化極快,常有前後幾秒鐘就差幾格EV的問題,相對比較吃力些。黃昏場景則正好相反,由於黃昏接近黑夜,若直接運用平均測光時,會因為畫面看起來太亮而失去時近黃昏的感受,且美麗的晚霞也會因為亮度較高而減損層次與降低彩度。這時候若沒有太陽直射的干擾,只要天空所占的畫面較高,測光會以雲彩做為重點,而我們也可以再拍攝前稍微降低EV值,就能有更理想的照片成品。

 標準不等於正確!四大要素教你掌握精準曝光

黃昏日落時分環境光線較為暗淡,這時應該要在拍攝前就先適當降低曝光補償,才不會照片亮度較高而減損天空雲彩的層次與降低其彩度。

▲ 黃昏日落時分環境光線較為暗淡,這時應該要在拍攝前就先適當降低曝光補償,才不會照片亮度較高而減損天空雲彩的層次與降低其彩度。

四、曝光結果會影響影像情緒

了解標準曝光後,我們會逐漸發現,標準曝光雖然是一種安全作法,但有時候過於中規中矩反而讓影像少了些許情緒與溫度。隨著拍攝經驗的累積,我們會逐漸發現有時候想要表現開心、愉悅、熱情、乾淨……等正面情緒時,稍加些曝光會讓觀賞者能更清楚的感受氣氛,相反的孤獨、無奈……等負面情緒,可以稍降曝光來暗示。不僅只平面影像會做這樣的處理,動態電影也會運用同樣的手法,電影《127小時》中,當男主角艾倫.洛斯頓終於脫離深邃岩縫時,導演以一鏡到底的方式跟隨,光圈快門不動的狀態下,岩石陰影與空曠處的極大亮度反差,讓畫面呈現極度過曝的狀態,卻能從此感受到艾倫強硬生命力與歡愉心情。

 標準不等於正確!四大要素教你掌握精準曝光

曝光沒有一定的對錯,有時候可以視想要呈現的影像情緒而來增減曝光,例如這張照片若是拍得太暗,就沒有迎向希望的感覺了。

▲ 曝光沒有一定的對錯,有時候可以視想要呈現的影像情緒而來增減曝光,例如這張照片若是拍得太暗,就沒有迎向希望的感覺了。

雖然一次拍攝就把曝光搞定,能讓後製處理時輕鬆不少,但不可否認在極端環境下,我們還是需要為了後製空間做些曝光上的調整,尤其在數位時代中,超過+2EV的影像,想要保留畫面細節還是相當困難,這也表示在正確曝光當下,白色衣服或是白牆等物,想要拍出表面質感有其困難性,這時候若能刻意降低些許正確曝光值,最後利用後製方式做進一步的調整工作。一路看下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對作品來說的正確曝光,其實與標準曝光並無法畫上等號,但學會掌握標準曝光,卻能幫助我們更加快速與精準的確認達成作品的正確曝光。也許,下次拍照前,可以多加考慮曝光問題,讓影像品質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標準不等於正確!四大要素教你掌握精準曝光

曝光明暗對於影像情緒的影響有著直間的關係,像是這張在北橫拍的作品,因為要呈現當下因起霧看不見前方的神秘感,而刻暗降低曝光值。

▲ 曝光明暗對於影像情緒的影響有著直間的關係,像是這張在北橫拍的作品,因為要呈現當下因起霧看不見前方的神秘感,而刻暗降低曝光值。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