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不懈並不輕言放棄?過程中的艱辛非局外人所能夠了解,如果你立志成為一位全職攝影師,不妨看看在風景攝影圈已小有名氣的Wilhelm,他是如何朝這個夢想前進的吧!

張家維 Wilhelm Chang

來自台灣的旅行攝影師與內容創作者,致力於記錄最好的畫面與故事。目前造訪過世界30餘國橫跨歐亞非三洲,並有北極圈、喜馬拉雅山區、撒哈拉沙漠等多種環境與主題的拍攝經驗。作品曾多次刊登於在國內外網站與出版品,包含獲選國家地理雜誌Your shot編輯精選、攝影雜誌Digital Foto(丹麥)與TimeOut London(英國),亦有與許多品牌與旅遊局合作的經驗。

FB
IG
WEB

採訪∕整理:August Huang
作品提供:Wilhelm Chang

Q:每位攝影人都有屬於自己故事的開始,而你接觸攝影的起緣又是什麼?

我從小就對影像和繪畫很有興趣,大學時期參加了學校的天文社,因此買了一台天文望遠鏡練習觀星,但覺得光用看的並不過癮,於是興起用相機拍攝的念頭,但適合拍攝天文的時間都只能在天氣晴朗的夜晚,所以想說平常出遊的時候也可以拍些風景照片和出遊紀錄,因此重心便慢慢移轉至風景題材。不過那時候的我還不算是在攝影,只是單純「記錄」而已,看到什麼就拍什麼,並不會特別講究構圖與等待光線,至於讓我在攝影上真正有所精進的轉捩點,則是退伍後去法國巴黎待三個月的那段時間。由於退伍後對於人生未來的方向還很茫然,而那時剛好因緣際會決定去巴黎,除了放鬆一下身心之外,也希望藉此能思考出人生未來的道路方向,沒想到到那邊之後我發現自己居然可以為了拍照而早出晚歸且不會感到疲倦,我也從中獲得極大的樂趣與滿足,因此便決定自己將來可以走向全職旅行攝影師這條路,而且也是在那個時期下定決心提升自己的攝影、後製觀念和技巧。再加上那時陸續分享在法國拍攝的照片後,開始有人與我聯繫希望可以授權使用部份我所拍攝的當地照片,獲得這樣的認可讓我更篤定要成為全職的旅行攝影師。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不過凡事都需要循序漸進,在成為全職攝影師之前我必須先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支撐旅費及生活開銷,同時也必須透過大量拍攝來累積作品,和提升眼界與後製技巧,再加上考量歐洲語言中,我唯有英文是達商業流利的程度,所以從法國回來當完兵退伍並完成托福考式後,2015年4月我選擇到英國倫敦邊工作邊累積攝影作品,同時也積極精進自己的後製水準。那時的我除了上班之餘,全部時間都拿來拍照和練習後製技巧,所幸辛苦的付出也不是毫無收穫,在這期間陸陸續續接到攝影相關的案子,讓我知道要走這條路其實是可行的,只不過在兩年簽證快要到期時,我發現攝影接案的收入還是沒有辦法支撐我成為全職攝影師,那個時候必須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留在英國,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想再當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了,因為只是離我的夢想越來越遠,再加上那時候英國宣布脫離歐盟,經過謹慎的思考後我決定回台灣等待機會並尋求發展。由於在英國二年時間累積大量的歐洲風光作品,於是2017年回台初期便開始有系統的整理並將其發表在粉絲專頁上,然後開始有攝影工作找上門,經過不斷的努力,到2019年時可以說接案量已經相當穩定,而我也很開心自己終於實現成為全職攝影師這個夢想與目標。

Q:回顧自己從接觸攝影到現在,喜歡拍攝的題材與心態有什麼樣的變化?

我早期只專注拍攝風景,照片中沒有任何“人”的元素在裡頭,若一個地方以風光聞名,我就拍它的山水,到了一個城市,我就捕捉它的建築,會想盡辦法把“人”排除在畫面之外。而這個觀念在2018年獨自去了一趟尼泊爾參加為期17天的聖母峰基地營EBC健行後有了轉變,那個時候的我發現在世界上某些角落,人文才是當地的魅力所在,於是開始慢慢意識到“人”其實是可以幫畫面加分的元素。加上隔年我到了印度旅行攝影,大家都知道那裡的人文才是拍攝的重點,同時也含有“人”的作品數量達到新高點。現在回頭檢視過往,尤其是旅歐時期的作品,可以明顯看出我攝影風格的轉變之處,當懂得為畫面加入“人”的元素後,作品除了更加成熟之外,也變得更有生氣,畢竟一個地方之所以會形成城市或聚落,就是因為有“人”的聚集生活而產生,而作品中除了美麗的風光或建築之外,適當加入“人”的元素,將能更完整呈現當地的人文和樣貌。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每趙旅程的事前規劃你都是如何準備?以及面對抓龜情況你的心態又是如何調適?

自己本身對世界各地的風光和歷史本來就有濃厚的興趣,在閒暇之餘都會主動閱讀相關書籍或查詢相關資料,因此每次當決定要去某個地方拍攝時,我對目的地都已經有初步的認識。當然照片要言之有物的話,對拍攝地點一定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行,所以在每一趟出發之前,我務必會針對要去拍攝的地點做詳細且完善的準備工作,除了最基本的每個景點要從哪個角度拍?什麼時間拍才會最好看之外,我還會去收集該地的歷史及故事,才能在拍攝時將所得到的資訊融入作品中以提升其深度,同時也能傳達給我的觀眾知道。

至於面對抓龜情況,其實我的得失心並沒有那麼重,我會當作至少做了一次實地考查,那麼之後再拜訪成功率一定會提升許多。不過若是旅行的時間較為充足,我不會將行程排的太滿,而是會預留預備天數做拍攝前的場勘和準備,先將要拍攝的景點事先走過一遍,然後再視天氣狀況調整行程並開始拍攝,如此一來拍攝成功率將來大大提升。像是我2019年底去印度旅行時,最後一個行程是到瓦拉納西(Varanasi)拍攝恆河夜祭,那是一個大型且連續舉行好幾天的祭祀活動,現場有非常多的信眾,而為了在人潮擁擠的地方取得最佳的拍攝時機和角度,我則提早抵達現場,花了幾個晚上時間觀察夜祭流程,以及尋找最佳的拍攝位置並試拍,而最終所得到的結果也符合心中預期。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在台灣風景攝影圈近年來有一股“歐美攝影風格”逐漸嶄露頭角並被注意與討論,而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攝影風格?

在網路社群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想要在一個領域有所精進,通常會先觀摩該領域中佼佼者的作品,以我來說,我想要將旅行、風景題材拍到一定的水準,免不了上網路社群去欣賞、觀看國外這些領域攝影師的風格和調性,在我學習後製的過程,就會儘量以他們的風格調性作為參考去摸索關鍵點,然後從中擷取多位攝影師各自作品的優點,這些學習過程包括拍攝與後製技巧,累積各方的優勢、經驗和特色,並且將之融合在一起,經過長時間的反覆嘗試修正之後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Q:比起其他拍攝過的國家,台灣對你而言在風景攝影的拍攝上有何不同之處?

我拍過的那些國家,特別以歐洲來講,由於整體的緯度比較高,所以日出和日落的golden hour時間會比較長,而台灣因為緯度相對較低,所以golden hour也相對短。在台灣,往往golden hour只能拍一個構圖而已,但之前在歐洲,golden hour的時間內不僅可以變化好幾種構圖,有時候甚至還有時間趕去下一個景點繼續拍攝,尤其是夏季,更有從容的時間應付拍攝任務。也因此在台灣,事前準備功課就相對更為重要,只要事前準備的越完善,你才越不會錯失寶貴的黃金拍攝時機。

另外就是常聽聞人們提到台灣有著“台式美學”,但我認為一個地方的美,不會僅在於外貌而已,的確!或許台灣許多地方遠不如歐洲城市那般壯觀、美麗,但其實台灣很多地方之美,是隱藏在小小的角落或巷弄裡,等待你去發掘拍攝。就像我之前到台南安平拍攝合作案子所需要的素材畫面,如果只是去那些網美景點,或許就會覺得安平就只是這個樣子而已,但我認為安平老街那一帶擁有這麼悠久的歷史,一定不會只有這樣子,而在更深入的探索之後,終於拍到令我和業主都滿意的照片。或許這個城市的樣貌美感不比國外各地,但有時候比起較為膚淺的外表,去瞭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故事,並運用自身的攝影眼將其拍攝下來,絕對會讓作品更有深度也富有內涵。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現在或未來是否有攝影的相關計劃正在或打算執行?

現在已經有個計劃正在進行。台北以前是一座蠻歐風的城市,當初日本在建造之時,參考了不少歐風的建築設計,這點我們可以從總統府等政府機關建物上看到,那個年代的日本建築設計師大多都有去歐洲留學的經歷,因此也造就了台北市當時有不少的歐風建築,當然這些建築隨著二戰的空襲或是戰後的改建,而慢慢消失或是逐漸隱藏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我現在要執行計劃是想把台北市這些有歷史的歐式建築拍攝並記錄下來,待完成之後會以一個主題將作品發表呈現在世人眼前,希望觀眾可以透過我的照片認識原來台北市還有這樣的歷史與過去,讓人們可以緬懷,以及欣賞和保護現有僅存的美麗。

另外就是水底攝影。原因是畢竟接觸攝影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年光景了,而水底攝影一直都是我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所以會想要嘗試看看,也因為要實現這個目標,目前正在進行潛水的訓練,預計今年三月會報考潛水證照,若順利且拍出興趣的話,之後不僅可以增加作品的豐富性,對於未來接案的多元性也有正向的幫助。

Q:你近期發表的作品,包括「嘉明湖」、「眠月線」、「大霸尖山」,張張都美不勝收,將台灣高山的美拍出新層次,對於高山風景攝影你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

出發前的準備工作,我在前面的題目已經有詳細分享,就不再贅述。然而除了參考其他攝影師的作品之外,我還會觀看一般登山客的遊記,希望透過多方資訊能幫助自己發掘到更多樣的拍攝景點和角度。至於器材方面,主要當然是看每個人的拍攝風格而定,以我自己來說,通常我希望每一趟都能完整記錄攀登的過程,所以在攀爬的路途中大多都會以泛用焦段的鏡頭為主(例如24-70mm),到了預定拍攝的地點之後,則會看作品想要呈現的視覺和氛圍來選擇是要使用標準、廣角(例如16-35mm)或長焦鏡頭(例如70-200mm),因此我每一趟的拍攝,大三元鏡頭是必備的器材;拍攝晨昏或夜曝會用到的三腳架肯定也少不了,甚至有時候連空拍機都會攜帶,以求作品能有更多元化的視角呈現。但若是不想背負太重裝備上山的玩家,我的建議是鏡頭可以用一隻焦段28-200mm的旅遊鏡取代,但無論如何腳架千萬不要省,尤其是面對拍攝晨昏場景,腳架絕對是拍攝成功率和影像品質的保證。換句話說,若想要減輕行囊重量,腳架反而是更值得且必須的投資,多花點預算買支高品質的碳纖維腳架,當面對山上的大景時,你絕對不會後悔帶上它。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再來就是要留意山上低溫對電池的影響。低溫是造成電池續航力嚴重降低的原兇,因此像是在等待拍攝日出的時候,我的做法是把電池先放在外套口袋內保暖,要拍攝時再裝入相機內,就能確保電力不會太快流失。另外,也要特別留意溫差對於鏡頭的影響,在低溫的高山上或戶外從背包拿出鏡頭後,有很大機會發現鏡片起霧,一片白茫茫跟本無法拍攝,若要等到霧氣消失則會錯失golden hour,我的建議是背包拉鍊可以留一個小縫,只要讓冷空氣進入其中就不會讓溫差這麼劇烈而導致鏡頭起霧,這些小細節都是上山拍攝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Q:你如何看待空拍之於風景攝影的關係?甚至有部份攝影人在接觸空拍後,就大大減少用相機拍照的次數,認為空拍的無適視野才是王道,你自己的使用比例又是為何?

我認為空拍機對風景攝影來說是個很好的創作工具,畢竟它可以提供與地面拍攝時完全不同的視野,例如要捕捉從海面上望向陸岸的景緻,或是從空中垂直向下俯拍的上帝視角等等,在這方面空拍機有著無可取代的便利性。但對我來說本身是比較要求影像畫質的人,而全片幅相機能夠提供的畫質,至少以目前來講還是遠勝於空拍機,所以我當然還是以相機為主要拍攝工具。除非在出發之前做功課時,我就已經知道有某些非拍不可的視角是一定要使用空拍機才能夠達成,我才會攜帶到現場拍攝,因此我並不認為相機和空拍機存在著誰取代誰的問題,你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就要用最適當的工具,所以說還是要看拍攝者想要得到什麼畫面而定。

Q:你的攝影生涯至今,是否有特別難忘的拍攝經驗、或有趣的事情可以我們分享?

2016年和朋友第一次拜訪冰島,那時候是剛到達目的地的前幾天,我們在住宿附近的湖岸邊等待會不會有極光出現,沒想到真的遇到極光大爆發,當天晚上大約從11點一路拍到隔天清晨,整個晚上極光都是處於非常活躍的狀態,除了顏色不停變化之外,極光出現的範圍也很廣泛,拍到最後發現天空開始出現魚肚白,才意識到太陽即將升起,原本打算收拾相機準備回民宿補眠,卻沒想到日出前卻出大景,類似火燒雲般的染紅整片天空,而此時靜謐的湖面也倒映出被雲彩染紅後的色彩,由於當時就只有我一個人站在湖岸邊,因此獨自享受被這片染紅天地給包圍的大禮,當下面對那個畫面時的震撼與超現實感受,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你是否有欣賞的攝影師?原因為何?

我欣賞的攝影師主要是國家地理攝影師Renan Ozturk。我們可以在Renan Ozturk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強烈的人格特質,這跟平常看到大多數風景攝影師,只呈現美的作品不一樣,Renan Ozturk的作品很有自己的特性及脾氣。也因為欣賞他,所以我也特別去瞭解了他的生平經歷,發現他除了是國家地理的攝影師之外,同時也是一名登山家、畫家、和多媒體影片創作者。Renan Ozturk在一次自介中也曾經說過,由於他具有多重身份角色,因此他一直以來都相當掙扎,因為無論是放棄哪一個他都會很心痛,所以他的人生就是不斷在尋找多重身份間的完美平衡,而這點讓我相當感同身受,讓我想起之前去英國為了追尋夢想的過程及身份轉換,也讓我特別景仰Renan Ozturk。其他像是俄羅斯的Daniel Kordan以及美國的Michael Shainblum,也都是我欣賞的風景攝影師,主要是作品風格和調性有對我的味口,讓我願意欣賞及學習。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如果用一句話對想要在風景攝影這個領域更精進的攝友說,你想要說什麼?原因是?

攝影要進步沒有捷徑,唯有多看、多拍、多比較。

  • 多看:多看你喜歡的攝影師,透過他們所分享的作品或vlog,看他們如何構圖?為什麼要這樣拍?思考的關鍵點在哪裡?然後督促自己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 多拍:當你確定要努力的方向時,就要強迫自己多走出去拍攝,再從每一次拍攝中發現並檢視自己的不足,然後做為下一次改進的目標。
  • 多比較:很多玩家當學到新的拍攝或後製技巧,總是習慣閉門造車,這樣悶著做很容易得到與預期有大幅落差的結果而不自知,然而透過多與別人比較可以隨時發現自身的錯誤並進行修正,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

Q:不可否認疫情影響世界甚鉅,也改變許多人的生活步調和規劃,對長年在外國旅行拍攝的你而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否為危機或是轉機?

不可否認因為疫情關係,原本已經談定或已安排好需要出國拍攝的案子,目前不是處於暫停執行,要不然就是停擺的狀態,這當然對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有立即性的影響。不過也因為這個原因,讓原本規劃已久,但因工作繁忙而沒有空執行的私人拍攝計劃,逐漸有時間開始去實現。像是前陣子去攀爬的嘉明湖、眠月線、大霸尖山和玉山,其中大多數都是屬於百岳登山路線,除了一圓攀爬與拍攝台灣高山美景的夢想之外,也因為這樣的嘗試而開始有戶外用品的案子找上門合作。我一直都相信當上帝關了一扇門,同時會替你打開另一扇窗,而前提是自己無時無刻都需要做好準備,當機會來臨時才不會留下遺撼。

【人物特寫】永不放棄的築夢精神:Wilhelm Chang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