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對你而言代表什麼?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對本篇人物專訪的主角Mark5347來說,攝影則是讓生病的他獲得救贖。藉由攝影,他選擇正式面對過去,試著重新找回自己曾經不敢面對的部份。

Mark5347(Mark Yo)

來自台灣的業餘旅行紀錄者,是夜市擺攤的老闆,同時具有自由插畫創作人身份,更是位憂鬱症患者。「Keep moving forward, live for myself.」喜歡紀錄街頭上的陌生人日常及眼前瞬間,用他人的日常來反思自己的人生經歷磨難。攝影作品曾被國外fujilove.com電子雜誌邀稿刊登。

FB
IG
WEB

採訪∕整理:August Huang
作品提供:Mark5347

Q:每位攝影人都有屬於自己故事的開始,而你接觸攝影的起緣又是什麼?

約莫國小三年級時,就發現自己對美術相當感興趣,喜歡拿著筆在課本上或考卷背面塗畫,甚至還喜歡看一些大人都不會想看的繪本及美術書籍。然而真正接觸並一頭栽進攝影的時期,是我就讀復興商工時,遇見人生第一位的攝影啟蒙–姚瑞中老師。課堂上看見老師展示自己所拍的黑白攝影作品,不僅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那時才明白,原來不是拍個站在風景前比YA的人,就能稱之為攝影。當年老師的黑白攝影作品,讓我真正了解原來沒有顏色的單純光影,也可以呈現的如此有深度、層次和質感,甚至可以用精采奪目來形容。於是,我便存錢買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機YASHICA 108,以及相機店老闆推薦給學生用的50mm f/1.8鏡頭後,決定以老師為目標,跟在他身邊學習拍攝、沖片及暗房,從此開啟了我的攝影之路。

不過我的美術、攝影之路走得並不順遂。幼時家中接連的重大變故,讓我不得不放下最喜歡的插畫及攝影,四處打工餬口,甚至投靠親戚朋友,就這樣我的攝影之路中斷了10幾年,直到2015年生活稍微過得去時,我才重新拿起相機,不過卻已經不是當年的底片機了,而是這幾年被無反所取代的數位單眼相機。當時連怎麼裝記憶卡及開機都要摸索半天,不懂什麼是RAW?甚至連P、A、S、M模式也搞不清楚,然後硬著頭皮,將當年所學的曝光三要素融會貫通用在自己第一台數位相機Canon EOS 100D上。不過畢竟10幾年沒拍照了,拍出來的成品當然是差強人意,然而也是那次的拍攝經驗,卻讓我再次重新燃起心中的攝影魂!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為什麼對日本情有獨鍾?這些年走過日本這麼多地方,你最喜歡哪裡?

其實也不是只對日本情有獨鍾。我也很想到其他國家走走看看,像是歐洲,特別是北歐的冰島及挪威,我常常開玩笑說:「我上輩子一定是北歐人,不然怎麼會這麼怕熱?」不過因為家裡面養了6隻貓,我無法離開牠們超過7天以上的時間,因此只能選擇到台灣附近的國家進行短期旅遊。2015是我重拾攝影的轉捩點,也是開啟旅行攝影的一年。以前每每聽著朋友們在聊他們跟團去日本遊玩的點滴,而我卻在旁邊插不上話,我的心裡除了羨慕,還是羨慕。沒想到那時突然閃過「快樂也一天、悲苦也是一天,自己活到這個歲數,居然沒有真正為了旅遊而出國,我必須活在當下」的念頭,於是我便突然脫口而出:「走!我帶你們三個去東京自由行!」當下朋友們都覺得我瘋了,以為只是硬要聊天的玩笑話,甚至還有朋友譏笑著:「你既不會說日文、又看不懂日文,還想自由行?要去你自己去,不然就跟團啦!」,他說則已,一說則讓我更確定自己不可以被看扁!於是,就這樣憑著那股不知哪來的衝勁,人生首次東京自由行就這樣成行了,而當時譏笑我的那些朋友,也都深受我的影響開始不再跟團旅行,同時那次自由行更是點燃了我往後的旅行熱情!

從2015年算起一直到2020日本疫情大爆發前,我去了日本若干次,以縣、市為單位的話拜共去過:東京、京都、大阪、神戶、沖繩、福島、山形、仙台、金澤、飛驒高山、黑部立山、輕井澤、福岡、小倉、熊本、大分、奈良、成田、大宮、越後湯澤、新潟、青森、函館、名古屋、靜岡及山梨等地區。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很難選出我比較喜歡哪裡,不過若真的要做出選擇的話,我想福島及靜岡會是我想要再次拜訪地方,因為比起都市,我更喜歡生活步調緩慢的鄉鎮地區,可以遠離城市喧囂,透過地廣人稀的優美景色讓心靈得以沉澱。而福島是我老婆這輩子第一次看到雪的地方;至於靜岡則是我們倆第一次近距離目睹富士山的所在,對我們來說,這兩個地方真的頗具紀念意義。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從接觸攝影到現在,對於喜歡拍攝的題材與心態有什麼樣的變化?

這要分成兩個部分來講。在罹患憂鬱症前,我喜歡拍攝空景,盡量越沒有人入鏡越好,偏重在當地景色的紀錄。或許是小時候經常轉學,每次和同學剛認識沒多久就要說再見,再者那時也沒有什麼旅遊的經驗,所以對於美麗的景色有著莫名的憧憬;而罹患憂鬱症之後的我,變得開始喜歡紀錄街頭上的陌生人日常及眼前的瞬間,選擇正式面對我的過去,試著克服童年時那種對於「人」的陌生及不信任感。其實以前我很避諱談論我的過去,深怕別人知道我不堪的童年般,很多不為人知的苦和委屈都悶在心裡,而藉由攝影,我找到了一個宣泄情感的出口,在生病之後我也想試著透過攝影,重新找回我曾經不敢面對的部份。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每趙旅程的事前規劃包括景點與器材的選擇,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

在初期自由行時,每次出門前我都會做很詳細的規劃,將許多繁雜的旅行項目細分寫成規劃表,包括點對點的交通方式及時間、住宿資訊、景點停留的時間、氣候備案……等等,然後把行程排好排滿。當然攝影器材也會依照旅遊行程規劃做很深思熟慮的分配,不過到後來幾乎是機身、鏡頭全部帶上,搞得自己像要去行軍打仗一樣,導致每次旅行回來都累得不成人形。幾次之後經過深思熟慮我發現必須做出改變才行!所以現階的旅行,我採取「隨遇而安」的策略,出發之前都是大略設定好目的地就直接前往,到了當地才會邊google邊走行程,會這麼做並不是我已經對日本熟悉而放鬆,而是我意會到若和以往一樣按表操課,壓力真的會很大,這樣的旅行並沒有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倒不如將安排行程這件事改成隨遇而安,是不是會讓整趟行程更加愜意呢?​​​​​​​攝影器材則以輕便、簡單方便為主,不管是帶哪種片幅的相機,極限就是一機三鏡,鏡頭選擇上可以是定焦或是變焦都可,再多我就不帶了。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回顧自己的器材進化史,從Canon EOS 100D、EOS 6D、EOS R到FUJIFILM X-T2、X-Pro3和X100V,這中間的心態轉換與考慮的要素是什麼?

機身只是單純用的順不順手、性能符不符合我的需求,以及便攜與否,沒有所謂的心態轉換可談,頂多就是片幅及感光寬容度的差異而已。目前除了Canon EOS 100D、EOS 6D已經脫手之外,其他機身我都還留在身邊,反倒是鏡頭焦段,才是心態轉換的重點!我旅行街拍時,不喜歡使用沉浸式的拍攝手法,對我來說這太過於不禮貌及具攻擊性,因此在鏡頭焦段的選擇上,由原先超廣角、廣角、標準鏡,慢慢轉變成中長焦鏡頭。用短焦鏡頭拍攝街頭人物時,因為必須往前黏上去拍攝,因此很容易出現侵略感,這會讓被攝者感覺不舒服,如果拍攝者本身恥力不夠,就會使用偷按方式快下門,畫面往往無法保持端正,美其名說是動感或是即視感,說穿了就是在亂拍賭運氣,這對學習攝影毫無幫助可言,在某些國家更會為自己惹上麻煩。

就我個人而言,現階段喜歡使用的鏡頭是等效70mm、85mm、135mm這類中長焦段,而其中等效85mm是最喜歡使用的鏡頭,沒有之一。這些焦段可以使自己與被攝者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比較不會感覺到侵略性。當被攝者不知道自己正被拍攝,就很容易取得自然感十足的照片,且中焦以上的鏡頭,本身的鏡頭特性,更容易帶出故事感。題外話,很多人以為拍攝社會地位較為底層的人物,例如:街友、拾荒的老人、肢體障礙彩券商…等,並且將照片後製的很陰暗、用悲涼的色調去渲染,就是所謂的故事感。但這些手法及題材都是我最不想拍的,更不想刻意用滄桑色調去渲染,當然我尊重每個人有每個人慣用的手法及色調,可是這種手法真的是在說故事嗎?我想這點很值得反思。

 Q:你曾經說過攝影的啟蒙,就是從「黑白攝影」開始,而你自己是如何看待黑白攝影?

不要先入為主將黑白攝影想像的太過於藝術或是高不可攀。打個個簡單的比方,如果說素描是所有繪畫的基礎,那麼黑白攝影就等同於素描。黑白攝影說穿了只是將顏色抽掉,剩下純粹光影所構成的畫面,當畫面所有的顏色都被抽離,只剩下黑、白、灰時,你會更了解畫面中的亮部、中間調、暗部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過渡變化,讓攝影新手更容易理解光影在攝影中重要性。請試想在學習繪畫時,畫輪廓,等於學習相機的基本操作;畫素描,等於了解攝影中光與影的關係;上顏料,等於畫面想呈現的色調氛圍。這樣的比喻,你還會覺得黑白攝影很難太過藝術,抑或是無法高攀的大師級人物才有資格可以接觸的呢?說白了,黑白攝影就是彩色攝影的基礎,只是現在大家都忽略了這塊基礎領域罷了。

Q:你所拍攝的2019關西、2020東海道和2021淡水街拍這三篇遊記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對於攝影你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

我認為要拍出動人的照片首先要先學會觀察。例如街拍時,要學會觀察在你身邊周遭所發生的人、事、物;拍攝風景,要學會觀察眼前的光線、色調和畫面平衡;捕捉人像,則要學會觀察主角五官可照到光線的角度。按快門前先學會觀察,也是當年老師教會我的攝影觀念之一。至於到底要觀察什麼?我舉個例子,假設今天要街拍,首先就要在環境中找尋心中覺得有趣或是具有故事感的畫面,例如以2019關西那篇遊記中,一張我在京都拍到的照片來說,我先是發現白牆、鐵門、電線桿和地面標線形成一幅有趣的幾何畫面,不過卻缺少「人」這個有溫度的元素,恰巧我觀察到有位大嬸正在店外掃地,而且有越來越往馬路靠近的趨勢,我便舉起相機等待她進入我要捕捉的構圖中,然後瞬間按下快門,就這樣形成了一個還頗有趣又具有人物溫度的構圖畫面。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你的攝影生涯至今,是否有特別難忘的拍攝經驗、或有趣的事情可以我們分享?國內、外皆可。

日本旅行難忘的事情其實很多!但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2020的東海道行,當我與老婆開車經過「青木原樹海」旁邊的縣道時,我們同時看見富士山頂出現一大片類似外星人飛船的雲,不過當時我並沒有停車拍攝的意思,一心只想趕往下一個景點,但是我老婆再三吆喝著,要我找個地方停車趕快紀錄下眼前的奇景,於是我們到了一個完全不知道名字的小型休息站停車。那裡人煙相當稀少,觸目所及沒有任何一位來自日本以外的觀光客,而在主建築後方,有個小山坡步道,我們不加思索就往上走,才驚覺進入一處秘境!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空地,再往前就是進入青木原樹海的登山步道以及一座相當具有規模的巨大樹林,當下我便取出相機架上腳架,找到想拍攝的角度接著按下快門,拍下那張彷彿雲朵是從富士山頂的火山口冒出來的照片,而該張照片也被國外頗知名的FUJILOVE MAGAZINE電子雜誌邀稿刊登過。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至於台灣的話,我想就是日月潭突如其來的聖光夕陽吧!還記得當天我們剛好吃完晚餐,步出餐廳準備散步時,我的餘光突然瞄到天空有放射狀的光線,好像有點奇怪的投射燈現象,原本以為是碼頭那邊在辦活動,往天空打上去強力投射燈,但再細一看才發現是天空是出現了很壯觀的聖光夕陽,我與老婆馬上三步併兩步,直奔碼頭!拍下照片後,我們就靜靜望著天空欣賞眼前美麗的景色。那時我才體會到,有時候旅行不見得一定要拍照,將美麗的影像用記憶烙印在腦海中,其實也是一種享受。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你是否有欣賞的攝影師?若有的話原因為何?

我欣賞的攝影師有兩位,一是法國已故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他最有名的是在1952年寫下「決定性瞬間」。他說過:「攝影是一種由無止盡的視覺吸引力所觸動的自發性衝動,它既捕捉了瞬間,也留下永恆。」布列松雖然已經身故多年,但他的拍攝風格,還是繼續影響著現代所有喜愛街頭攝影的人,也包括我。另外則是一位日本攝影大師–梅佳代(Kayo Ume),她的作品在我心中有個代名詞叫做「解憂」。其實她的作品屬性有點像是布列松,卻又不像布列松的新聞紀實攝影題材來的那麼嚴肅,我個人覺得她是屬於「歡樂版的女布列松」。她的作品多了一份「日常無厘頭」,這個氛圍是在別的攝影師作品中看不到的,而且更難得可貴的是,這些都是未經過訯定的畫面。她所用的相機是Canon EOS 5搭上50mm鏡頭的底片機,和最普通的富士400底片拍攝,她不講究構圖、光影、美感,甚至全程只用自動模式,根本不在乎攝影曝光三要素,非常勇敢的做自己。在日本她也曾被批評不配稱為攝影師,很多人質疑她這種的拍攝模式及風格,根本沒有技巧可言。不過,她被批評歸被批評,梅佳代還是獲得了2007年日本木村伊兵衛寫真賞。

看著她的作品,你心情會變得很好,很多畫面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卻帶著相當無厘頭的趣味,讓觀者觀看時會不小心嘴角失守,甚至大笑出來!不說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知道吧?就連這兩年以「月薪嬌妻」走紅的新垣結衣,在未成名之前,也是梅佳代作品中的主角之一呢!梅佳代對自己的拍攝風格曾經表示過:「照相機,可以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瞬間。而看到那張照片的人會微笑、會大笑、會苦笑、會不由得笑了出來,然後會想:其實『人都不壞』。」老實說那些畫面並不是那麼容易捕捉的到,更何況她是使用早期的底片相機,在對焦性能上根本遠不及現在市面上的任何一台數位單眼,而且更讓人佩服的是她還是用底片拍攝,每按一次快門就少一次的機會。她幾乎24小時相機不離身,並且擁有相當準確的判斷,與捕捉畫面的超人直覺。光是24小時相機不離身這點,我想應該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吧?!關於這一點,梅佳代也曾說過:「我始終隨身攜帶照相機。這樣,可以隨時拍攝一些懷舊或讓我心動的瞬間。外出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每一件事情都讓我心動。我不想放過每一個拍攝機會。」她推出過很多本的攝影集,其中我最推薦大家去看她的「男子」、「爺爺」這兩本攝影集,就會知道為什麼我會喜歡梅佳代了。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你認為國外與國內旅行在拍攝上有何不同?

日本與台灣的景色,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我們先不論哪個比較好看與否,兩邊都有其特殊及吸引人的地方。不過若談到在拍攝上有何不同之處?就我個人的經驗是,在日本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用到超廣角鏡頭,因為日本的城市規劃相當具有一致性,招牌用色屬於較低飽和、街道也相當整潔,所以在城市裡你可以大膽的使用超廣角的鏡頭進行拍攝,不必擔心出現一些很突兀的元素,影響畫面的觀看美感。而在台灣則比較適合使用標準、或中長焦段鏡頭取景以減少畫面的雜亂感,當然每個人想呈現的台灣不一樣,這個因人而異。就我而言,會盡量避開大量撞色的招牌外,也會盡可能避開雜亂無章的騎樓及摩托車,找出環境中你覺得最好看的局部特點,針對這點去拍攝。至於有規劃過的風景區或是自然景觀,其實就跟在日本差不多,你可以依照現場環境的判斷,去隨心的使用你想使用的焦段拍攝。攝影是減法的運用、是取捨的判斷。台灣就是一個相當好驗證這理論的地方。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

Q:你本身對於繪畫相當感興趣,而你認為繪畫、設計與攝影之間的關係是?

我認為它們之間是共融共生的關係,為什麼會怎麼說呢?我在此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一、繪畫與攝影:在日本頗負盛名的漫畫家「荒木飛呂彥」,他的作品「JoJo的奇妙冒險」幾乎每集封面所繪製的人物動作,都是參考國際許多知名時裝雜誌中模特兒的動作去繪製而成,你說他的繪畫有沒有人像攝影的元素在其中呢?接著Cosplay玩家又模仿他筆下的漫畫人物,再請攝影師拍成人像作品,而這樣的攝影作品中,有沒有包含繪畫的元素呢?我想思考一下便能明瞭。二、設計與攝影:我以電影海報設計為例來說明。一張電影海報的形成,首要條件就是需要一張平面攝影作品,這張攝影作品在拍攝前,要預先預留未來可以放置劇名以及文案字句的地方,好讓平面設計師做後期排版處理,取得最佳的視覺平衡美感,以及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因此我才會說,繪畫、設計與攝影之間是共融共生的關係。

【人物特寫】從攝影中得到救贖:Mark5347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