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愛好天文的攝影人來說,每年最期待的拍攝題材非銀河莫屬。至於要順利到銀河,並且拍攝及後製出滿意的作品,其實是需要一些知識和技巧才行,本篇我們將透過詳細的圖文解說,讓你用滿腔熱血迎接銀河季!

文章目錄

1、銀河究竟是什麼?

2、如何尋找銀河?

3、拍攝銀河的最佳時機?

4、如何觀察天氣?

5、如何避開光害?

6、拍攝銀河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7、銀河照片的後製技巧

1、銀河究竟是什麼?

我們從地球上所看到的銀河,其實就是太陽系所屬的星系 – 銀河系(Milky Way)。銀河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棒旋星系,共由英仙座旋臂(Perseus Arm)、矩尺座旋臂(Norma Arm)、南十字旋臂(Scutum-Centaurus Arm,又稱:半人馬座旋臂)、和人馬座旋臂(Carina-Sagittarius Arm)四條主要旋臂,以及兩條小旋臂所組成,而我們地球所屬的太陽系,則是位於兩條小旋臂之一的獵戶座旋臂(Orion Arm)之中。由於銀河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盤面結構,而位處盤面內部的我們在仰望天空時,從南方由矩尺座經天蝎座、人馬座,向東北方延伸至夏季大三角甚至是仙后座的乳白色亮帶,就是天文家口中的銀河系,而其中人馬座的頭部至弓箭處是整條銀河最亮的部份,也就是所謂的銀河中心,而仙后座處則是屬於銀河的外圍,亮度也最為暗淡。

銀河系共由四條主要旋臂以及兩條小旋臂所組成,而其中太陽系(地球)便位於兩條小旋臂之一的獵戶臂之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Dragons flight & Surachit (English version), Zanhsieh (zh-hant translation).)

▲ 銀河系共由四條主要旋臂以及兩條小旋臂所組成,而其中太陽系(地球)便位於兩條小旋臂之一的獵戶臂之中。(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作者/Dragons flight & Surachit (English version), Zanhsieh (zh-hant translation).)

2、如何尋找銀河?

由於地軸傾斜因素,會影響在不同地方觀看銀河的結果,就以我們所居住的北半球來說,當身處的緯度越高,看到銀河中心的機率也就越小(因為在地平面之下了),反之,緯度越低的地方看見銀河中心全貌的機率就大大增加(越接近天頂)。而 無論是在北半球或南半球,銀河一律都是從東南方升起,至西南方落下,只要掌握這個鐵則與天候狀態,想要茫茫星海的夜空中找到銀河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除此之外,也請別忽略季節對銀河的影響,一般來說位處北半球的台灣,最適合捕捉銀河倩影的時節約起為立夏(國曆五月上旬),迄至處暑(國曆八月下旬),由於這段期間銀河中心高掛在夜空的時間比起其它月份都還要來的長,因此也更有充裕時間可以從容捕捉天空中那條銀白色河流。

至於要如何徹底掌握每個月份的銀河升起與落下時間?在此編輯部推薦一套相當好用的天文軟體:Stellarium。它是一套使用GPL(GNU通用公共許可證)的虛擬天文自由軟體,採用OpenGL繪圖技術製成,讓該軟體擁有如肉眼所見般的真實星空,採開放源始碼,可在Linux、Mac OS X和Winodws三種作業系統中安裝與運作,目前最新版本為v0.21.1,支援多達95種語言。Stellarium主要特色在於只要選定時間和地點,就能即時顯示如同用眼睛、雙筒望遠鏡或小型天文望遠鏡所看見的星空,軟體中能顯示包括60多萬顆恆星、太陽系的主要天體和8萬個深空天體影像,並可同時模擬日出、日落、日食、月食和凌日⋯⋯等各種天文現象。

Stellarium是一套免費但卻十分強大的天文軟體,強烈推薦對銀河或天文攝影有興趣的玩家下載安裝。

▲ Stellarium是一套免費但卻十分強大的天文軟體,強烈推薦對銀河或天文攝影有興趣的玩家下載安裝。

Stellarium的更多資訊

除了電腦版和網路版之外,Stellarium也有提供for iOS和Android的App,其最大特色除了可隨時查詢天文狀態之外,還可以藉由手機內建的陀螺儀隨著指向和高低來快速尋找星象/銀河,十分方便。(iOS、Android) 

▲ 除了電腦版和網路版之外,Stellarium也有提供for iOS和Android的App,其最大特色除了可隨時查詢天文狀態之外,還可以藉由手機內建的陀螺儀隨著指向和高低來快速尋找星象/銀河,十分方便。(iOSAndroid

3、拍攝銀河的最佳時機?

身處北半球台灣的我們,雖說一年四季只要在對的時間和地點都可看見銀河,但若想要拍到銀河最壯觀之處–銀河中心,嚴格來說5月~9月這段期間才是較佳時機。 當然,無論要在哪個季節捕捉銀河並沒有一定限制,但一般來說有銀河中心出現在畫面的照片會比只有銀河外圍來得漂亮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每到暑假,國內幾個觀賞&拍攝銀河的勝地(例如:合歡山)總是人滿為患的原因了。然而除了要選對時間之外,能不能順利捕捉到銀河倩影,天氣和光害亦是影響拍攝的重要因素,壞天氣當然就不用說了,多雲甚至下雨的夜晚,抬頭只見滿天烏雲密佈,連出門的動力都沒有,更遑論要上山尋找銀河的蹤跡;而就算是萬里無雲的好天氣,如果待的地方不對,放眼望去只見各種光害干擾,要用肉眼看見銀河只能說是難上加難,所以要拍到美麗的銀河身影,還得先學會觀察天氣狀況與避開光害的干擾才行。

雖說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拍到銀河,但在夏季捕捉銀河中心亦能提高畫面的吸引力。

▲ 雖說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拍到銀河,但在夏季捕捉銀河中心亦能提高畫面的吸引力。

4、如何觀察天氣?

要得知天候狀況,一般最常使用到的氣象工具有「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和「地面天氣圖」這三種,其中衛星雲圖是第一個必須要認識的氣象工具,因為它能讓我們即時分辨大氣中的雲層分布狀態,進而了解天氣系統的變化,以便推測接下來是否適合出門觀賞或拍攝銀河。「衛星雲圖」目前共有「可見光」、「彩色」、「色調強化」、「黑白」和「真實色」共五種顯示方式,但其實若以技術層面來看,衛星雲圖最主要可被分為「紅外線衛星雲圖」和「可見光衛星雲圖」兩種,前者是利用衛星上的紅外線儀器來測量雲層的溫度,當物體表面的溫度越高,所釋放出的電磁波就越強,反之則越低,故利用這個原理就可偵測出雲層的溫度狀況,進而幫助我們判斷雲層的高低。 從地球的特性我們知道越高的地方越冷,反之越接近地表則溫度越熱,而透過紅外線雲圖的判讀可得知,溫度越低的雲頂會以亮白色來顯示,也就是說明此處雲層的高度較高,而高度低的雨層則以暗灰色顯示之。以中央氣象局衛星雲圖的網頁來說,「彩色」、「黑白」和「色調強化」都是屬於紅外線雲圖。至於可見光雲圖則是利用雲層頂部反射太陽光的原理製成,主要用來觀測雲層的面積和厚度,但也因為這個原理,故可見光雲圖只有在白天才會有作用。

常見的衛星雲圖有可見光、彩色、色調強化、黑白和真實色共五種,只要了解原理並加以運用,就能更精準的推測天氣。(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 常見的衛星雲圖有可見光、彩色、色調強化、黑白和真實色共五種,只要了解原理並加以運用,就能更精準的推測天氣。(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透過這兩張可見光衛星雲圖即可清楚看出,在太陽沒照到的地區,呈現出的是完全沒有資料的狀態。(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 透過這兩張可見光衛星雲圖即可清楚看出,在太陽沒照到的地區,呈現出的是完全沒有資料的狀態。(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拍攝銀河最好的天氣狀況就是高壓籠罩之時;若是碰到鋒面或對流系統來襲,則乖乖待在家就好。(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 拍攝銀河最好的天氣狀況就是高壓籠罩之時;若是碰到鋒面或對流系統來襲,則乖乖待在家就好。(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當了解這兩種衛星雲圖的原理後,只要將紅外線雲圖搭配可見光雲圖加以觀察比對,就能辦別出天候狀況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常常於夏季籠罩在台灣上空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無論是打開紅外線雲圖或是可見光雲圖,都會發現畫面十分乾淨,這就表示這時的天空萬里無雲,是個出機拍照的好天氣;若是鋒面來臨,該區域不僅從可見光雲圖可以看見厚厚的雲層,從紅外線圖雲中也可看見旺盛的對流雲系,這時就表示該地區有不小的降雨機率發生。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種常見的情況:一是紅外線雲圖乾淨無暇,但可見光雲圖卻有白色雲層飄在上空,這代表上空有著厚厚雲層,而且高度十分低,是為細雨綿綿的壞天氣型態;另一種則是紅外線雲圖有明顯的顏色標示,但可見光雲圖卻一片空白,則表示天空出現的是卷雲、卷層雲或卷積雲之類的雲系。

就拍攝銀河的角度來看,最好的天氣型態當然是萬里無雲的時候了。以台灣夏季典型氣候來看,欲碰到這樣的天氣無非是要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籠罩,或是熱帶性低氣壓所帶來的沉降氣流,都是適合銀河拍攝的好天氣。而前面說過,因晚上可見光雲圖就失去作用,所以只能依賴紅外線圖雲來判斷是否適合出機拍攝,如果你決定要往高山捕捉銀河,那麼除了萬里無雲的天氣之外,若從衛星雲圖判斷目的地有低層雲出現,但一般台灣拍攝銀河的高海拔地方多是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例如合歡山),這時就可無視低層雲而盡情拍攝了(因為雲層都在山腳下)。不過若是要到無光害的海邊捕捉銀河,要考慮的因素就會比較復雜一點,畢竟無論高、低層雲都會造成遮蔽視線的干擾,所以除非一樣遇到萬里無雲的天氣,否則以地點來說,高山拍到銀河的機率相對會比較容易些。

欲要成功拍攝銀河,除了衛星雲圖外,雷達回波和地面天氣圖亦是不可或缺的氣象觀測工具。(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 欲要成功拍攝銀河,除了衛星雲圖外,雷達回波和地面天氣圖亦是不可或缺的氣象觀測工具。(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至於雷達回波和地面天氣圖也是常用來輔助天氣判讀的氣象工具。前者是能約略呈現空中雲雨系統含水量(包括三態水)的分布情形,通常回波越強的地方就表示水汽越豐富,同時也是降雨最多的地方(顏色越深紅);而地面天氣圖則是利用高壓/低壓中心、等壓線和鋒線⋯⋯等符號來組成,透過一週的天氣預測圖,我們可清楚得知未來幾天的天氣系統變化,再結合後面會介紹到的月相圖,就可以知道哪天是適合拍攝銀河的好天氣囉!

5、如何避開光害?

當確定天氣條件可行之後,接下來就是拍攝地點的選擇。要用肉眼看見高空中的浩瀚銀河,一定得在無光害的地方才能一睹盧山真面目!而影響銀河觀測的光害通常有兩大來源:城市燈火和皎潔明月。 在台灣,要避開人造光害的方法其實不難,只要往人煙稀少的地方去就行了, 雖然避開了人造光害,但請別忘記還有自然光害要考慮,尤其是在滿月時來到人煙稀少處的戶外,絕對會發現晈潔明月的亮度有如白晝!因此月光也是觀賞&捕捉銀河的殺手之一。

一般來說,在滿月(又稱望月)的前後各一個禮拜,大約也就是上弦月之後至下弦月之前,這段期間都不適合拍攝銀河,因為此時的月光亮度較強,會對肉眼觀測銀河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就算要拍攝,在後製上也會較為辛苦而且效果很有限,故應該避開這個時段為佳。按此原則,每月農曆的廿四到初八(大約是下弦之後至上弦之前)都是較適合拍攝銀河的時段。再者,除了月相之外,我們還得考慮到月出與月沒的時間,基本上,只要銀河出現在天空的時間不要和月亮重疊,再加上好天氣的配合就是完美的觀賞&拍攝時機。這些天文的運動現象其實都有跡可循,所以善用氣象工具絕對是拍好銀河最重要的前置作業。

月相圖和月出月沒時間是拍攝銀河不可缺少的重要資訊,出發前一定要先查詢。(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 月相圖和月出月沒時間是拍攝銀河不可缺少的重要資訊,出發前一定要先查詢。(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除非到高山上拍攝,否則一般無光害地區需要無雲的好天氣才能捕捉到銀河。

▲ 除非到高山上拍攝,否則一般無光害地區需要無雲的好天氣才能捕捉到銀河。

若雲層高度比拍攝所在地點還低,則有機會拍到帶有雲海或雲流的銀河照片。

▲ 若雲層高度比拍攝所在地點還低,則有機會拍到帶有雲海或雲流的銀河照片。

中央氣象局網站各種常用工具路徑

  • 衛星雲圖:首頁→圖資專區→衛星
  • 雷達回波:首頁→圖資專區→雷達
  • 地面天氣圖:首頁→天氣→全台概況預報→分析預測圖
  • 月相圖:首頁→知識與天文→每月星象
  • 日出日沒:首頁→知識與天文→每日天文
  • 月出月沒:首頁→知識與天文→每日天文

6、拍攝銀河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銀河的拍攝技巧,首先從構圖說起。由於銀河都是從東南方升起,升至最高點時方位位在南方,所以在拍攝時也盡量朝向東南方至南方構圖為佳,如此可以避免西部地區的城市光害干擾。但也不是說就不能朝西南方拍攝,畢竟銀河落下的方位便是那裡,所以要如何抉擇還是得視當天的天候和現場情況而定。方位選定之後,再來就是畫面的構圖安排,一般而言除了主角銀河之外,都會建議安排將地景或前景一起囊括入鏡,以增加畫面的可看性,至於補光的問題,就交給手電筒或閃燈來解決。機身方面,記得拍攝前先將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的功能關閉,以換取寶貴的拍攝時間和避免無謂的電力消耗,降噪工作事後再透過影像軟體處理即可。白平衡方面,為了讓銀河的色調好看,通常會建議使用自訂K數(3000K~4000K),如果偷懶或不知道如何設定的話,使用自動白平衡也無妨,之後再藉由後製調整影像色彩亦是可行的方法。拍攝時建議使用鏡頭的最大光圈,感光度則以自己能接受的最高可用ISO為主,但請記得一個原則:先求有再求好,所以若用上述的ISO值拍攝後發現銀河還是過暗的話,不妨再試著增加一級感光度吧!

開始拍攝之前請務必記得將長時間降噪功能關閉,以免浪費電力以及等待時間。

▲ 開始拍攝之前請務必記得將長時間降噪功能關閉,以免浪費電力以及等待時間。

使用自動白平衡影像會偏暖色調,因此建議自訂K數讓銀河呈現冷色調更加吸睛。

▲ 使用自動白平衡影像會偏暖色調,因此建議自訂K數讓銀河呈現冷色調更加吸睛。

找到該台相機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可用ISO,是拍攝銀河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 找到該台相機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可用ISO,是拍攝銀河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

另外,快門速度請切記以不超過30秒為原則,因為地球自轉的關係,若曝光時間太長星星會產生拖曳現象(變成星軌),以超廣角鏡頭來說,用30秒以內的快門速度拍攝銀河,星空看起來會較為銳利。再者,在按下快門之前請特別留意對焦,基本上星空亮度難以讓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統發揮作用,所以此時只能手動對焦來拍攝。如果鏡頭本身設有對焦尺表的話,直接將對焦環轉至「∞」符號即可,若是使用無對焦環的鏡頭,則可試著向無限遠的方向轉到底後再往回轉一點點;而EVIL系統在切換至手動對焦模式時,通常螢幕上都會顯示虛擬的對焦尺表,又或是具有局部放大功能,讓拍攝者可清楚確認對焦狀況。最後,請記得以RAW檔格式記錄,因為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拍攝,利用後製讓影像有更佳呈現是免不了的步驟,故唯有拍攝RAW檔,才能保有彈性的後製空間。

記得使用RAW檔格式儲存是拍攝銀河的重要觀念,以方便進行後續的編修作業。

▲ 記得使用RAW檔格式儲存是拍攝銀河的重要觀念,以方便進行後續的編修作業。

記得切換至手動對焦並將對焦環轉至無限遠處,以確保能獲得清晰的銀河影像。

▲ 記得切換至手動對焦並將對焦環轉至無限遠處,以確保能獲得清晰的銀河影像。

至於拍攝銀河的注意事項, 若是選擇到高山拍攝的話,低溫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以編輯部過去上合歡山武嶺的拍攝經驗為例,四、五月入夜後的合歡山頂,尤其半夜至日出前的氣溫度只有2°C~4°C,可以說相當寒冷,就算是夏季氣溫也不會超過10°C,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才行。為此,我們將相關器材配件整理成下方表格,以作為讀者出發前的準備參考。

器材

說明

相機

以具有良好高ISO畫質,且擁有長時間曝光功能(至少30秒)的DSLREVIL為主。

鏡頭

以等效15~21mm的超廣角鏡頭為主,光圈愈大愈好;魚眼鏡頭也可以拍出不一樣的趣味照片。

腳架

建議以具有高度穩定性的腳架為佳,若中柱下方能掛載重物則更推薦。

電池

就算夏季高山氣溫也僅有個位數而已,故要多帶幾顆電池才能有備無患。

快門線

可避免長時曝光時晃動到相機;或亦可使用自拍倒數計時功能取代之。

漸層減光鏡

一般拍攝銀河前後可能還會順便拍攝日落或日出,可用來增加影像的寬容度。

手電筒

提供照明或用於前景補光;使用時盡量朝地面照射以避免影響其他人的拍攝。

禦寒衣物

夏季合歡山頂也只有89°C,手套、圍巾、帽子、羽絨或GORE-TEX外套都是很好的禦寒衣物。


拍攝銀河時,構圖記得要納入地景,如此一來畫面才不會顯得太過單調。

▲ 拍攝銀河時,構圖記得要納入地景,如此一來畫面才不會顯得太過單調。

7、銀河照片的後製技巧

辛苦上山熬夜忍受寒風終於拍到的銀河照片,但是不是發現影像似乎與想像中有些落差呢?沒關係,只要稍加後製就能還原它的美麗樣貌!不過在此之前,有個觀念要讓各位知道,銀河影像的後製要處理之項目不外乎包括增加銳利度、降低雜訊和調整色溫這三種,而其中色溫又是攸關作品成敗的關鍵所在。一般來說,由於地面或天際色溫普遍以暖色調為主(城市光害、前景補光、日初出/日落後的天空色溫),若非自訂K數而是以自動白平衡拍攝的話,則會得到一張偏黃的原始影像,因此記得要將天空往冷色調方向做適當調整,即可賦予影像嶄新的面貌!以下,我們就以Adobe Lightroom Classic來示範銀河的後製步驟,並讀者能按圖索驥,即可讓辛苦拍攝的銀河作品能有最完美的呈現。  

STEP 01. 開啟Adobe Lightroom Classic並載入欲編修的影像。

▲ STEP 01. 開啟Adobe Lightroom Classic並載入欲編修的影像。

STEP 02. 先在「基本面板」中進行影像的初步調整,其中色溫建議可控制在3000K~4000K之間,銀河色調看起來會較為順眼。

▲ STEP 02. 先在「基本面板」中進行影像的初步調整,其中色溫建議可控制在3000K~4000K之間,銀河色調看起來會較為順眼。

STEP 03. 透過預覽視窗的編輯前後檢視可以清楚看出影像已經有正確的輪廓基調,但還得再繼續細修才能更加完美。

▲ STEP 03. 透過預覽視窗的編輯前後檢視可以清楚看出影像已經有正確的輪廓基調,但還得再繼續細修才能更加完美。

STEP 04. 接著打開「細節」面板來調整影像的銳利度以及進行降噪處理,在「銳利化」的總量、細節與「雜色減少」的明度和顏色等選項進行適當調整。

▲ STEP 04. 接著打開「細節」面板來調整影像的銳利度以及進行降噪處理,在「銳利化」的總量、細節與「雜色減少」的明度和顏色等選項進行適當調整。

STEP 05. 為了要讓天空呈現偏冷色調使銀河更好看,可利用「漸層濾鏡」功能,將色溫滑桿適度向左移動(冷色調),並視情況微調其它參數。

▲ STEP 05. 為了要讓天空呈現偏冷色調使銀河更好看,可利用「漸層濾鏡」功能,將色溫滑桿適度向左移動(冷色調),並視情況微調其它參數。

STEP 06. 利用滑鼠由上往下拖曳出漸層濾鏡欲覆蓋的範圍。

▲ STEP 06. 利用滑鼠由上往下拖曳出漸層濾鏡欲覆蓋的範圍。

STEP 07. 由於地景偏冷色調不符合現場所見,因此利用「調整筆刷」功能,將色溫滑桿適度向右移動(暖色調),還原它應有的樣子。

▲ STEP 07. 由於地景偏冷色調不符合現場所見,因此利用「調整筆刷」功能,將色溫滑桿適度向右移動(暖色調),還原它應有的樣子。

STEP 08. 利用滑鼠將地景範圍用調整筆刷塗好塗滿。

▲ STEP 08. 利用滑鼠將地景範圍用調整筆刷塗好塗滿。

STEP 09. 有時候因天候影響導致影銀河不甚顯眼,這時可以使用「調整筆刷」來針對畫面中的銀河範圍加以調整,以加強影像張力。

▲ STEP 09. 有時候因天候影響導致影銀河不甚顯眼,這時可以使用「調整筆刷」來針對畫面中的銀河範圍加以調整,以加強影像張力。

STEP 10. 以此張照片為例,在調整筆刷參數中加強了曝光度、白色、紋理、清晰度、去朦朧、、飽和度和銳利度,並將筆刷塗抹在銀河的範圍。

▲ STEP 10. 以此張照片為例,在調整筆刷參數中加強了曝光度、白色、紋理、清晰度、去朦朧、、飽和度和銳利度,並將筆刷塗抹在銀河的範圍。

STEP 11. 最後利用「HSL/顏色」來微調藍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讓星空和銀河能更符合心中預期。

▲ STEP 11. 最後利用「HSL/顏色」來微調藍色的色相、飽和度和明度,讓星空和銀河能更符合心中預期。

STEP 12. 透過編修前/編修後的比較圖,就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 STEP 12. 透過編修前/編修後的比較圖,就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