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光線角度,即使是同樣的場景主體,會造就不一樣的氣氛與效果。所以,拍攝的時候,如果是比較靜態的主體,容許打閃燈時,得思考想要的效果,然後觀察現場,決定閃燈給光的方向、強弱。還沒有概念時,要隨時在相機Lcd上檢視,當拍攝到理想的畫面時,了解光的方向、強弱、環境,如此才能有效的增加經驗值,把好畫面出現的隨機變成能夠掌握的經驗。
▲【彩裳蜻蜓】圖左為同樣條件下打逆光,圖右為打斜側光,只調整副閃。(Canon 500D,Sigma-180m,F8,1/100s,雙閃燈。)
▲【長毛豔金龜】雙閃應用,觀察場景後,由上方往斜下補光。(Canon 450D,Sigma-180,F10,1/100s,雙閃燈)
▲【菊虎】淡色花朵與深色主體,在過曝與細節呈現上的權衡需要經驗,以雙閃打斜側光與微弱的正面光。(Canon 500D,Sigma-180,F11,1/100s,雙閃燈)
▲【麻斑晏蜓羽化】主體較大,且在水中央,涉水擺放三腳架來架上副閃燈,由上往下打側逆光,營造身體透明的光感與略帶神秘的畫面氣氛。(Canon 450D,Sigma-180,F10,1/160s,雙閃燈)
▲【赤尾青竹絲】取頭部特寫,由左往右打單邊側面光。(Canon 500D,Sigma-180,F9,1/100s,雙閃燈)
▲【多紋枯葉蛾】一隻閃燈打斜逆光讓翅膀略成透翅,另一隻閃燈打後方背景。(Canon 500D,Sigma-180,F7.1,1/80s,雙閃燈)
阿生註記:我不擅長撰寫硬體,所以這題目讓我很頭痛。寫少覺得相當心虛,寫再多也不覺得可以描寫到很詳盡。其實關於閃燈的應用,在生態攝影上相當重要,不僅僅是補光或提升快門,我個人認為其重點在表達原本無法呈現的環境狀況,讓拍攝與紀錄的廣度增加,並可以讓攝者將氛圍牽引入畫面中。
我在幾所大學進行演講時,會後的作品研討,有時學生們會添加天馬行空的嘗試,反而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相當有意思。攝影的方向乃多元而不斷變化,原理有如樹木的主幹,但枝葉是往外延伸發展的。在文中僅片段提出個人的習慣與方式,希望有不同看法與方式的朋友,也能不吝賜教與補充。
延伸閱讀
大型阿生
拍蟲拍蛙拍蛇拍活的。台南人,自認為是個「滿腦子蟲的流浪漢」。熱愛山林與其間的住民們,一年總有好長一段時間要上山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