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完照片要不要裁剪?怎麼裁剪?可能是每一個拍攝者都會考慮的問題。不同的畫幅拍下的場景能夠帶來不同的觀看體驗,而相機的畫幅卻是固定的,我們常用的數位相機大都是類似於傳統135 相機的3:2 比例的畫幅,可能是看多了的緣故,這種畫幅看起來很自然。或者是像是M43 系統的原始4:3 畫幅。
而使用膠片相機,除了傳統的135 相機的3:2 畫幅以外,如果喜歡拍攝中畫幅甚至大畫幅的朋友,可能心中還有其他的畫幅選擇,像是6*6 格式的1:1 畫幅,像是6*7 畫幅,像是同樣也是4:3 的645 畫幅,以及大畫幅傳統的5:4 比例。
在社群網路的年代,1:1 的正方形畫幅其實並不少見,在Instagram 誕生之後的很長一度時間內,用戶只能夠上傳1:1 比例的照片,如果想要讓照片觀感上表現出其他的邊框比例,就需要通過第三方軟體在照片周圍加上白框以滿足Instagram 的要求,而iPhone 自帶的相機則本身就帶有正方形的拍攝模式。
1:1 比例的構圖,在很多資深的拍攝者眼中,其實是一個四平八穩的構圖方式。由於沒有一邊長一邊短的問題,拍攝者在構圖的時候不必要去在意到底是橫構圖還是豎構圖的問題,對於構圖本身來說也就沒有那麼多的雜念,只需要想著如何安排主體和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
我們都知道在構圖的過程中,元素越多就越容易犯錯,而少了一種可能的變數,自然也就少了一些可能存在的犯錯的機會。
而方形區域讓觀看空間縮小,觀看者不需要移動視線來掃視全圖,也更容易從畫面中抓住拍攝者想要表現的主體。
但是1:1 構圖並不是沒有缺點,最大的缺點同樣還是觀看空間過小,雖然非常利於表現主體,卻並不適合表現場景,無論是從橫向還是從縱向來說深度都明顯不足,只能抓重點,不能表現全局。不然橫向表現內容足夠了可能就會導致縱向空間內畫面空間的浪費,反之亦然。
矩形比例的照片都傾向於鼓勵觀看者從一側到另一側掃描圖像,就像閱讀文本一樣有一個習慣性的閱讀順序,而方形構圖則是從四周向中心或是從中心向四周擴散的閱讀方式,而這些取決於拍攝者的構圖引導方式。
沒有了橫幅還是豎幅的考慮,方形構圖看起來簡單了很多,最常用的就是二分法或者三分法。二分法很簡單,就是將畫面等分,將主體放置在中心位置以營造出一種對比或者對稱的觀感。三分法用在哪裡都一樣,無非就是一種確定焦點或畫面重心的方式。
當畫面的主體在畫面中央的時候,要注意主體的大小,這對於整張照片的觀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適當距離主體遠一些,縮小主體在畫面之中的大小,留給主體四周適當的空間,可以給人以不同的感覺。而距離主體很近,主體佔據畫面比例大的時候,則會多一些親近的感覺,當同時空間感也會降低,拉近與畫面之間的距離感。
中畫幅相機拍攝66畫幅的一個好處就在於非常容易出現虛化,為畫面本身營造出透視感,由於畫幅更大,所以實際焦距更長,因此也就更加容易拍出淺景深的畫面,可以很輕易的利用景深來更好的突出主體。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