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是一名專業攝影師,你也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創作理念。你總是想要隨時隨地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眼前發生的一切,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你也會嚴格遵守自己的職業操守,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能夠拍照什麼情況下不能拍照。
可是現實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他們並沒有自覺,有些人並沒有一個嚴謹的拍攝計劃,而是會大搖大擺的將鏡頭對準街上的弱勢群體,一頓狂拍還美其名曰是「人文」,然後拍下這些照片對這些被攝者的生活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有時反而可能還因為某種原因的曝光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惡化。
著名攝影網站diyphotography 就發表了一篇文章:「DEAR PHOTOGRAPHERS, THIS IS WHEN YOU SHOULD NOT TAKE PHOTOS?」,告訴親愛的攝影師們,在哪些情況下應該放下手中的相機,不要再執著於拍照。
但是關於攝影師的道德困境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議,我也曾經在很多篇文章中說過我的看法:
當然,前提是,如果你是為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職業而拍下這些照片,那無可厚非,而如果只是為了你的興趣,那麼下面這些觀點,不管你同意與否,至少在你要拿出相機拍攝的時候,想一想,考慮下是否在此刻適合按下快門。
1、當別人需要你的幫助的時候
好像自從手機拍照開始流行以後,人們看到陌生人的「囧相」總是第一反應就是掏出手機拍下來,他們覺得這「很有意思」,卻忽略了當事人的感受,你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嘲笑(感到了羞恥)。
雖然可能你的意圖是好的,你只是想要拍到那些有衝擊力的畫面,那些「決定性的瞬間」。但是凡事都有兩面,這種事情還是得看你自己的決定。
可能這就是蘇珊桑塔格所說的:旁觀他人的痛苦。
「透過攝影這媒體,現代生活提供了無數機會讓人去旁觀去利用—— 他人的痛苦」
2、當別人情緒低落的時候
好像有一個專門的拍攝項目就是拍攝那些哭泣的女孩,我覺得這個沒有問題,這是有目的有立意的拍攝項目,所有的拍攝工作都是圍繞著主題來進行的,當然就要引導那些女孩自然的流下眼淚,然後忠實的記錄這一瞬間。
可是你身邊的朋友因為某些原因不如意而陷入沮喪,你是會坐在她身邊安慰她還是抓起相機就拍她,結果不言而喻。
3、不要在劇院/電影院拍攝
不過這篇文章中所列舉的一些內容我也並不是太同意,作者似乎有些太「聖母」了,不過看了看文章下面的的評論我也就放心了,大家都覺得作者太過於誇張了,如果這些都不能拍,那麼攝影師還要來做什麼?難道都去拍產品照,難道都傻乎乎的去擺拍?
像是作者就很反對拍攝街頭情侶的親密時刻,如果這麼美好的瞬間都不去記錄的話,布列松拍的算什麼?
Matt Weber 拍的算什麼?
Garry Winogrand 拍的又算什麼?
像是作者反對在音樂節上拿起手機或相機來拍攝,作者認為這樣會影響後面的人欣賞節目。
不過,這裡是音樂節啊,又不是交響音樂會,大家都這麼嗨,又都是站著,就算沒有你的相機擋著,前面也有可能站著一個大高個兒,前面的人也有可能揮舞手臂擋到你的視線,這些都有可能,為什麼要這麼小心翼翼?
只能說,作者的「三觀可能有點兒太正了」,又或者說,作者可能只是一名平凡的聖母,而並不是一名拍攝者。
影像的最大魅力就是抓住瞬間的永恆,可是總會有人因為一張影像而對攝影師的道德開始進行揣測和批判,甚至對攝影師進行中傷。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但是對於街頭攝影,有一點我是肯定的,那就是「盡量」不要去「介入」,不要去打擾到別人,「介入」一定會改變瞬間,改變當前畫面的情緒。之所以說「盡量」,是因為這種很難去人為的控制,可能你並沒有有意識的去「介入」,而是被動的進入現場,這時候也不要驚慌,要禮貌,重要的是,不要去打擾到別人。
無論如何,能拍到一張好的照片對於每一名攝影師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至於那位作者所說的那些「道德標準」,因人而異,不必太過苛刻。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