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創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那攝影創作是怎樣的一回事呢?今年的春天來的悄然,走的無聲無息。下了幾場交代一下的梅雨,熱烘烘的夏天拉開綁線洋裝的頸帶。是的,比基尼外拍季到了。 人像外拍 一直都是攝影團體凝聚人氣很重要的活動,從一台相機一棟樓的時代到現在人手一機。人們換了手上的機器,卻怎麼也換不了主題與腦袋?大家想要的無非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位置,讓自己穩贏不輸,並試著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關注。日益發達的網絡社交模式,提供無數的變裝ID,一個有權無責的廣大戰場。而網路身分,也從以前的匿蹤功能,轉化為出道的捷徑。

追根究底,攝影是為了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裡面,我們提到異國風情的想像,當然在攝影史上,風景攝影也是很重要的一環。每一個年代流行的不同題材,都會有他在歷史上的時刻與意義。而當代的地景攝影,已經不再是重現異國的風土來賞心悅目,也不是到此一遊……等老掉牙的紀錄。但我們的大眾攝影師卻依然執著於「工藝」的展現?拍攝底片的輕視使用數位相機的,而使用數位相機的強調「無後製」,並且輕視「PS」一族。爭的不過就是誰的「功夫」比較了得。功夫比不過的,就回頭來比器材的稀有性或是潮流。比到後來,不就要回到一台相機一棟樓的歷史,比口袋深度就好了,管他美感不美感,創作不創作的。

「那不然要拍什麼?什麼才是好的作品?」學生們疑惑的問著,「要怎樣才會得到高分呢?沒有標準要怎麼做作業呢?」面對每學期來一次的尷尬場面,還是很難回答的清楚。剛開始總是會煞有其事的搬出一套完整的說詞:「面對生活周遭的現實,以生命的長度去體驗,去進行精準的概念剖析,再經由影像創作來做自我概念的傳達。」

到後來,面對越來越多的email,以及半夜的電話聲,只好再加一段:「這學期就是拍你生活上的觀察細節,兩百字與主題相關的說明,期末之前討論三次以上,最後交出15張作品,打完收工。」無奈的妥協著,我們的教育文化就是量化、SOP、愛比較、愛現、又愛被關注,以得到表面的虛榮與滿足。

所以,我們無法關注自身的歷史,也長不出屬於自我的思考體系與概念。相對的,我們只能不斷的藉由快速即時的網絡社群,追求外部的關注與認同,用以填補空缺的自我意識。剛開始的第一個讚,總是讓初學者們心中充滿感激與悸動。隨著打怪等級越來越高,灌水膨脹過度的自我意識已經不能滿足於十個二十個罐頭留言,就開始邁向神人級的越區踢館挑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最後敲鍵盤的時間比按快門的時間多十倍也不能罷休。

攝影創作解密(下篇)

攝影創作解密(下篇)

攝影創作解密(下篇)

 

(攝影該怎麼看,才能看出一個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