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時攝影(Time Lapse)讓晨昏風景裡的自然幻化,整個光影的變化過程清楚呈現。本文從原理講到實際操作,一次學會。

本文目錄:

縮時攝影,Time Lapse,也稱曠時攝影、微速度攝影或者間隔攝影。縮時攝影的方法通常有2種方式:

  1. 拍攝大量單張的連續照片,透過軟體編輯而成連續影像
  2. 使用錄影的方式,經由快轉而造成時間濃縮 

拍攝縮時最好方式是拍攝大量照片串流,還是將影片快轉呢?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先了解兩者的問題與差異,可以讓你在拍攝省去很多麻煩。現今的縮時攝影愛好者大多使用數位單眼相機,以下讓我們來比較與分析兩種手法的差異與其優缺點吧:

 

拍攝大量照片串流

拍攝影片再將影片快轉

解析度

有多餘的像素可以使用,拍出比輸出所需要更高的解析度。(利於裁切後製、二次取景)

解析度受機器限制
(720P就是720P,1080P就是1080P) 

後製的調整與彈性

如果沒有移動軌道與變焦設備,可以使用廣角鏡拍攝比影片更廣的焦段與更高的解析度的照片,後製時加入橫移(pan)或變焦(zoom)效果。
RAW檔拍攝增加後製的調整空間與提升後製的彈性。

錄下來的影片在後製時能做的更動不大,橫移與ZOOM的效果都得在拍攝時一併處理完成。這兩個效果在影片幾乎無法完全進行。

在拍攝的當下就要做好白平衡設定、構圖、移動效果與顏色校正。

 

大量單張的連續照片

優點

  • 有多餘的像素可以使用,拍出比輸出結果更高的解析度。換句話說:可以通過裁切來獲得不同畫面。也可以拍攝得到比Full HD 1080p(1920 x 1080)更高的4K(4096×2160)解析度。
  • 以相機RAW檔拍攝可以增加後製的調整空間與提升後製的彈性。但是因為RAW的檔案更大,需要顧及相機的寫入速度、記憶卡容量以外,後期製作時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 使用相機拍攝可以手動調整所有的設定。透過快門、光圈、ISO、白平衡或其他功能設定控制相機。
  • 能透過Live View拍攝,以LCD隨時監控每張照片,方便監看曝光值的變化。
  • 微光環境下,使用相機高ISO拍攝的影像比高ISO錄影畫質更為乾淨。
  • 使用高畫素相機拍攝大型圖片,可以拍到比錄影更高的解析度,利於後期的假移動與變焦效果。方便後製時加入橫移(pan)或變焦(zoom)效果。如果沒有移動軌道與變焦設備,可以利用這個特性使用廣角鏡拍攝單張影像,再經由軟體幫您製造縮放與橫移效果。

Canon EOS 5D Mark II 雖然高達2110萬畫素(最高解析度可達5616 x 3744),但是錄影功能只支援Full HD 1080p(1920 x 1080),如果以照片來做縮時影片除了1920p以外還可以做到更高的4K(4096×2160)解析度。

▲Canon EOS 5D Mark II 雖然高達2110萬畫素(最高解析度可達5616 x 3744),但是錄影功能只支援Full HD 1080p(1920 x 1080),如果以照片來做縮時影片除了1920p以外還可以做到更高的4K(4096×2160)解析度。

 

Panolapse 360 PAN 橫移效果示範影片 

  

Panolapse 360 PAN、ZOOM、ROLL 效果示範影片

 

以錄影的方法拍攝

優點

  • 直接錄影就可以。只要確定錄影的設定與構圖畫面是你想要的,錄影機或是數位相機有足夠電力全程錄影,按下REC(錄影鍵)回家再利用軟體在時間軸上快轉就可以。
  • 高速錄影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慢速格放。高速變化的畫面就一定得靠錄影方式,再透過反向的慢速格放來看清楚變化過程,如溪流瀑布與精彩的運動畫面。

缺點

  • 錄下來的影片在後製時能做的更動不大,橫移與ZOOM的效果都得在拍攝時一併處理完成。這兩個效果在影片幾乎無法完全進行。所以在拍攝的當下就要做好白平衡設定、構圖、移動效果與顏色校正。
  • 錄影受時間限制。大部分有錄影功能的相機,錄影檔案大小都有限制,拍到檔案限制的大小就得重新錄影,有些攝影機則是限制只能錄影固定的時間,時間一到就會自動停止拍攝。
  • 電力耗費。整體來說,拍攝影片比拍攝照片更耗電。
  • 高ISO畫質不佳。尤其在低光源時,暗部容易有許多RGB噪訊。

 

縮時攝影的RAW、JPEG運用分析

使用RAW檔拍攝時,因為檔案較大而需要更多的寫入時間,如果在微光拍攝時提高ISO,建議把機身的高ISO躁訊處理與長時曝光消除雜訊先關閉,避免因相機處理影像而延遲了拍攝,藉此獲得時間差異更小與更連續的照片。因為這兩個功能每拍一張3秒的影像,相機就必須多花3秒除燥。等相機的緩衝區照片處理完成才能做下一張的拍攝,如果造成緩衝區的壅塞,相機會停止下次快門的拍攝,可能就會錯失幾次拍攝畫面造成畫面不連續。

RAW檔後製時較花時間但是保有更多彈性,JPEG拍攝與後製較快但是可能會喪失許多彈性(例如:白平衡的調整)。如果要拍攝RAW檔來獲得更加的品質,就得在後製時間、記憶卡容量、硬碟空間和電腦設備上付出更多的投資。

 

究竟是該選RAW檔,還是JPEG?

對新手來說,能像專業人士一樣拍攝RAW檔固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可以先簡單地利用JPEG來拍攝,回家後先練習簡單的剪接與編輯影片,你就能花更多時間在拍攝中學習經驗,減少在單張照片上編輯修改的時間,拍攝時次數越多,經驗的累積與技術便會愈加成熟;相對的!如果影像的編修對你來說已經輕而易舉,那就大膽的拍攝RAW吧。(PS:RAW檔的大小比JPEG更大,同時也增加與延遲了影像照片寫入記憶卡所需的時間)

對於已經熟悉拍攝技巧與編修的你玩家而言,這個問題就取決於自己的需求。如果只是記錄性質的拍攝,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後製,那拍攝JPEG就可以;相反地,如果顧及影片後期需要更多的彈性,以後可能會有商業作用,或是要求更高品質的畫面,那建議拍攝RAW+JPEG,一方面可以快速的編修,等有空時可以做更好的調整與獲得更好的畫質。

RAW的優點在於照片色溫的調整與高反差的場景,需要救回暗部與亮部時細節時非常有用。但是如果需要快速與大量的寫入記憶卡減少相機等待時間,那JPEG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

所以相對的!拍攝晨昏、光源較弱且快門很緩慢的主題,你對細節有較多要求的話,採用RAW是個最好的選擇。反之!如果最多只會輸出影片與朋友分享,也不想要花時間編修的話,那可以直接拍攝JPG,不過拍攝JPEG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先確認色溫與白平衡的設定正確。

雖然拍攝的難易度跟著拍攝題材而有所差別,但是基本的器材是控制畫面曝光的漸層減光鏡及鏡頭上的濾鏡架、相機、腳架與電子快門線,再加上耐心就可以開始縮時攝影!

照片右半部在鏡頭前遮上了SOFT GND漸層減光鏡,漸層減光鏡的減少了天空與地面的反差,讓天空與雲多增加了細節!

▲照片右半部在鏡頭前遮上了SOFT GND漸層減光鏡,漸層減光鏡的減少了天空與地面的反差,讓天空與雲多增加了細節!

濾鏡支架(鏡架)的功能在於幫我們固定GND漸層減光鏡以外,還能幫助各式漸層鏡疊加(EX: SOFT 0.3疊加SOFT0.9等於 SOFT1.2),讓照片的曝光值更接近人體肉眼所見的視界。

▲濾鏡支架(鏡架)的功能在於幫我們固定GND漸層減光鏡以外,還能幫助各式漸層鏡疊加(EX: SOFT 0.3疊加SOFT0.9等於 SOFT1.2),讓照片的曝光值更接近人體肉眼所見的視界。

 

縮時攝影必要器材介紹

多功能電子快門線

可以計時、定時、間隔時間與自動拍攝功能的快門線,設定間隔拍攝時間與自動拍攝功能的快門線。(副廠即可)

腳、雲台

夠重與夠穩的腳架,如果腳架重量不夠穩定可以加上重物增加重量與固定腳架。

記憶卡、電池手把

至少16G~32G記憶卡,容量愈大與讀寫速度越快越好,SD記憶卡建議使用 Class10以上。電池二到四顆,要長時拍攝建議使用電池手把增加續航力。

減光鏡

ND4、ND8用來降低快門速度,藉以增加畫面的流動與順暢感。

各式漸層減光鏡

漸層減光鏡可以降低畫面反差,視拍攝的場景選擇SOFT或是HARD,且依照不同的減光需求搭配不同的減光格數,通常最常用到的是SOFT 0.6、0.9、1.2 。建議購買0.3、0.6、0.9這三片相互疊加使用。
(EX : 0.3+0.6=0.9;0.3+0.9=1.2) 

漸層減光鏡支架

固定漸層減光鏡與各式漸層鏡疊加。(EX: SOFT 0.3疊加SOFT0.9等於 SOFT1.2)

LightroomNX2、DPP

可以批次處理大量照片的軟體

Panolapse

批次處理完的照片利用 Panolapse可以做出具有滑軌效果與zoom in-zoom out的影片,並有處理flicker(閃爍)的功能。免費板的影片解析度到 720p。

VirtualDub

可以將照片串流的軟體,配合MSU DeflickerDonald Graft deflicker這兩套外掛可以處理flicker(畫面閃爍)現象。

LRTimelapse

LRTimelapse Pro 是一款專業的延時攝影編輯工具,具有HD高畫直輸出、無縫轉換的特點,可以配合 Adobe Lightroom, Adobe Camera RAW 和 Adobe After Effects 用來製作更完美的延時攝影, 一樣具有軌效果與zoom in-zoom out以及處理flicker(閃爍)現象的功能。

製作/剪接縮時影片軟體

Adobe Premiere、Sony Vegas、 VirtualDub、繪聲繪影…等有支援縮時影片剪接的軟體

自動控制線性軌道/多功能雲台腳架

多功能的雲台或各類線性移動軌道加雲台。

 

電子快門線

在Nikon的中、高階數位單眼應該有內建縮時攝影功能,反觀Canon是沒有的,因此若是N家以外的用戶,建議添購電子快門線,這其中的差異是,使用電子快門線拍攝再調整拍攝的間隔/延遲時間時不用碰觸到機身。

Canon的機身若想有縮時功能可以到MagicLantern下載非官方韌體,MagicLantern的韌體功能非常強大,功能一應具全。

但是!得先與大家聲明一下,這是「非官方的韌體」,若自行更換韌體造成相機損壞,是沒有人會負責的!

至於定時快門線的設定,有的電子快門線自動拍攝只能設99張相片,有的最多是499張,基本上把計數設定成00之後,都可以無限張數拍攝,請依下圖設定快門線。

電子快門線按鈕說明 

電子快門線按鈕說明 

電子快門線按鈕說明 

 

漸層減光鏡及濾鏡架

拍攝縮時攝影時,絕對不可能在鏡頭前一張一張的搖黑卡,再強的黑卡技術在此時是行不通的,那拍攝的主題需要高反差的控制該怎麼辦?這時就得靠固定式的漸層減光鏡來平衡。雖然可以手持漸層減光鏡遮在鏡頭前面,但是手會搖晃難保穩定,而且有時一拍是3、40分鐘以上,用手拿著濾鏡幾分鐘實在太折騰了!(漸層減光鏡基本上有SOFT與HARD,我們下回再介紹差異)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GND漸層減光鏡可以降低畫面反差,漸層減光鏡的種類有三種:SOFT軟式、HARD硬式、REVERSE反向,視拍攝的場景選擇使用,且依照不同的減光需求搭配不同的減光格數,通常最常用到的是0.3、0.6、0.9、1.2 。建議購買0.3、0.6、0.9這三片相互疊加使用。(EX : 0.3+0.6=0.9;0.3+0.9=1.2)

 

電動滑軌與電動旋轉雲台

這是進階縮時攝影會用到的器材,用來製造移動或旋轉效果。

。電動軌道/滑軌:

 

。搖臂:

 

。旋轉雲台:

 

拍攝模式的選擇、相機操作流程

當光線變化不大時,大白天(早上9點到下午4點前)及有月光的夜間,建議使用M模式不需加裝漸層減光鏡拍攝。如果是日出前到日出後、或是日落前到日落後,此時的光線變化大,建議加上鏡架與漸層減光鏡降低反差以後,再利用M模式與A模式拍攝。

M模式與A模式的差異:

跨越晝夜的晨昏拍攝,是拍縮時攝影時難度較高的題材,原因有二:

  1. 此類題材快門的速度的變化(曝光時間的長短)在拍攝的過程中無法手動去調整。
  2. 環境反差大過相機明暗寬容度。例如在拍攝夕陽時,太陽還未落日地平線前快門可能到達1/125秒,但是隨著天色越來越昏暗,相機須增加曝光時間以達到合適的曝光值,快門的速度會開始變慢到1/15或是更低。

此時!如果是採用M模式拍攝快門會被固定;當日落以後天色變暗,一開始設定的1/250到此時所拍的畫面一定會曝光不足,所以通常這類題材只能加裝漸層減光鏡來降低明暗反差,再用光圈先決模式讓相機來決定快門速度。這時你的相機測光點建議盡量設定在亮部主體附近,千萬不要設在暗部,以避免入夜後測光系統測到暗部曝光,而加權把曝光時間拉長,造成亮部或主體過曝。

拍攝環境的光影明暗會隨時間與環境改變,如果沒有搭配適合的漸層減光鏡而直接採用A模式拍攝,相機會自動測光、自動調整曝光值,風景晨昏常由昏暗開始拍到明亮時,一段時間拍攝下來,會發現昏暗時所拍攝的因為曝光不足欠曝,其中一段時間曝光比較正常,而天亮時那一段亮部曝光反而全部過曝的問題,如此拍出來縮時影片因為照片明暗的變化太大而無法完整呈現。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反之!如果縮時拍攝是大晴天,假如一朵白雲從藍天飄過,此時畫面應該會偏暗一點,這樣的影片才能真實表達場景變化。所以在大白天與光線充足的場景拍攝縮時,唯有利用M模式把曝光固定,畫面就會流暢的隨光影變化明暗。

拍攝步驟如下

1.將相機設定好白平衡(拍攝RAW時設定白平衡並非必要,但拍攝JPEG時,白平衡非常重要),將相機模式切換到手動模式(M mode)或是光圈先決(A模式),依需求調整ISO、光圈與快門控制曝光時間(快門千萬別太低),設定好電子計時快門線的間隔與延時。

2. 關閉自動對焦、對好焦點、切到手動對焦。若是沒切到手動對焦,相機會在每次快門啟動時先對焦,在快門啟動時對焦點出現物體,相機便會重新對焦而產生延遲與焦點改變。

3. 依照場景選好漸層減光鏡減少反差、增加環鏡細節。漸層減光鏡0.3、0.6、0.9、1.2都有著不同的減光格數,依照現場的反差搭配使用,有時還需要2-3片堆疊使用才可以減少反差均勻曝光。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4. GND漸層減光鏡的功能在於減少了天空與地面的反差,讓天空雲彩與地面的反差拉近,幫助我們在縮時攝影時得照片增添細節!

5. 設定電子快門線的延遲時間:
A.拍攝的延遲時間大於拍攝的快門時間,如果拍攝的快門時間是1秒那延遲時間一定要大於1秒。
B.相機的連拍速度約等於相機圖像引擎(圖像晶片)的處理速度。電子快門線的延時設定需要搭配兩個因素「相機的連拍速度」與「寫入速度」。快門的速度設定記得低於相機連拍速度,如果相機的連拍速度是每秒3.5張,那麼拍攝的快門速度請設在1/3秒以上,而定時快門線的延遲是0.3秒,如此一來可以避免相機內影像處理器處理照片速度過慢,反倒形成快門延遲。

6. 決定好使用A模式或是M模式;使用光圈先決(A模式)時,對焦點與測光點盡量不要設在光線變化很大的地方。這是為了避免相機受光線變化而產生曝光值改變,因而拍攝到比其他照片更亮或是更暗的照片,使得在製作縮時影片時形成畫面閃爍。

7. 開始拍攝,注意拍攝張數是否足夠:如何決定拍攝的張數?
假如我們每秒按下快門一次,等於是把影片的時間壓縮了 24 倍,換句話說,影片裡的人物活動被加快了 24 倍,因為我們需要24 秒才能拍出24 張相片,而 24 張相片只能製成1秒的影像,把 24 秒變成 1 秒。以此推算,如果每分鐘才按快門一次,在 24 fps下,我們把影片加速了多少倍呢?答案是 24 x 60 = 1,440 倍

 

小筆記:如何避免縮時影片的畫面閃爍(Flicker)

一般而言,縮時影片的畫面閃爍不外乎是拍到比其他照片過亮與過暗的照片,而在串成影片時形成畫面的突然變亮與變暗,除此以外還有快門閃爍與光圈閃爍:

。快門閃爍:這通常發生在使用高速快門的時候,曝光時間越短,快門速度越無法做到精確,就會出現閃爍的情況。所以,盡量降低快門速度,也可以避免快門閃爍。
拍攝縮時照片時盡量使用低於1/100s的快門來避免快門閃爍。


。光圈閃爍:現在數位單眼的鏡頭光圈都是自動光圈,在快門未按下前,都是在鏡頭最大光圈的,好讓光線以最大光量到達取景的觀景窗,以便我們構圖。當按下快門鍵,鏡頭光圈才縮小到我們所設定的數值並打開相機快門。

在曝光時間後,快門才關閉並且鏡頭光圈再次放大。如果每次快門線啟動快門的時候,光圈在每次拍攝都要重新收縮時,當鏡頭光圈並不是那麼精確地縮小在同一位置,細微的機械誤差就可能造成微小的曝光失常在縮時影片中出現閃爍。或是,如果光圈的動作速度低時快門時間或是就會發生光圈閃爍的問題。對於普通的拍攝單張照片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縮時攝影而言它會造成令人厭煩的畫面閃爍。要避免光圈閃爍的方法有4種:

  1. 使用較大的光圈:拍攝時使用比f/8或以上的光圈,一來減少光圈縮放的距離,二來也可以讓入塵點比較不清楚。
  2. 想辦法固定光圈葉片:.拍攝工作設定前,時先按下景深預覽鈕,藉以讓鏡頭先縮放光圈大小,再轉開鏡頭,然後在鏡頭的接點貼上膠帶,再把鏡頭接回相機。如此一來鏡頭的接點失去接觸而不再開放光圈,而且會永遠縮在剛剛設好的光圈(這個方法在太新的相機器上,會造成無法拍攝。如:Canon EOS 5D Mark III、EOS 1DX)。但是拍攝中途若要改變光圈時就會比較麻煩,必須拆開鏡頭、撕掉膠帶,重新再來一次!
  3. 按下景深預覽鈕並想辦法讓景深預覽鈕固定。如果拍設延時的間隔時間夠(一秒左右),也可以讓鏡頭的光圈在拍攝完全開以後再縮回預設光圈的光圈大小。
  4. 使用手動鏡。手動鏡頭可以讓你一次設定好光圈。

 

小筆記:如果像拍攝黃昏與日出時刻,光線條件一直改變怎麼辦?

基本上縮時攝影的拍攝只會用到M模式與A模式,光線變化平穩的場景使用M模式,光線變化差異大的場景使用A模式讓相機自己運算快門速度。不管使用哪種模式,建議關上觀景窗遮罩,如果相機沒有此功能,可以用黑布或是黑色膠帶、黑卡貼住觀景窗!尤其夜曝時多餘的光線可能經由觀景窗進相機內部,影響測光表的測光值!

測光模式通常可用全域測光,NIKON稱為矩陣測光而CANON則為權衡式測光,但這部分視情況而定,例如使用長焦鏡頭拍攝太陽時可用點測光模式,而使用廣角拍攝反差大的晨昏都得先加上漸層減光鏡降低反差,再選用點測光,此時的測光點並非選在畫面最亮的位置而是盡量選光線變化平穩的區域,以求得到比較穩定的曝光。

如果想要得到沒有閃爍、畫面曝光平順的縮時影像,那手動(M模式)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也是可以使用光圈先決(A模式:鎖定光圈大小,相機決定曝光時間),這一些設定都需要適當的練習,在經驗裡獲取參數設定。

 

小筆記:利用包圍曝光

利用整個曝光範圍來進行包圍曝光,再將它們放入不同的檔案夾中重新編號,可以用不同曝光的影片進行後製調整成一張照片,最後在剪接軟體中進行撥放。MagicLantern的韌體就有此功能,或是利用機身本身的HDR功能。缺點是在於只適合拍攝快門速度較快、物體靜止不動時、天空無雲或是雲流動很緩慢的時候,而且相機連拍要快,並且容易佔據記憶卡與硬碟空間。

 

掌握拍攝的快門時間(適當的快門速度)?

拍攝縮時攝影要避免過快與過慢的快門速度,尤其在拍攝車流與雲海時,速度過快的快門配合不當的影片每秒張數,會形成造成假定格與LAG延遲的視覺錯覺影像,讓影片反而變得不流暢;適度的慢快門則會讓影像產生適度動感,而讓縮時影片上形成更流暢的動態視覺。這牽涉到快門簾的設計原理 :

 

180 Degree Shutter(180度快門)圖示

採用錄影時,快門速度的掌握可以參考電影裡180 Degree Shutter(180度快門)的相關準則,簡而言之!快門速度的設定應該是畫面撥放速率的一半,譬如標準撥放速率是24fps(每秒24格),那快門速度就建議設成1/48秒(DSLR數位相機沒有1/48的快門則就近取1/50或是1/60)。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48太多時,人眼在觀賞時會有殘影的感覺;相對的高於1/48秒太多的快門也要注意,太高的快門速度會影響到畫面的連續性形成假性暫停。以下的影片可以提供參考:

如果是拍攝車流、溪流與轉動的物體(如風車、摩天輪)要讓影片看起來順暢自然,此時180 Degree Shutter的準則也可套用在縮時攝影上,快門時間儘量遵守"180 degree shutter rule"。例如當拍攝間隔是3秒時,曝光的快門速度最好儘量接近1.5秒,也就是拍攝間隔時間的一半;若間隔是10秒,快門就設成5秒。(如果相機的最低ISO與最小光圈曝光時間無法達成5秒的快門,那就得適度加上ND4 ND8、ND32或是可調式減光鏡的全面減光鏡輔助拍攝)。下面這段影片說明了快門速度造成的差異:

 

如何決定拍攝的間隔時間?

注意相機寫入記憶卡時間: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的縮短拍攝間隔時間。如果曝光時間少於一秒,那就只要每秒拍攝一張照片就可以,前提是在你要確認相機在拍攝下一張照片前可以清除緩衝區(尤其是拍攝RAW時)。以下是一些拍攝縮時的快門間隔時間的參考:

  • 快速移動的雲:1秒
  • 慢速移動的雲:5~10秒
  • 日、月在無雲的天空(夜空)中移動:廣角15-30秒,中長焦段3-5秒
  • 夜空中移動的星空:廣角15-30秒
  • 日出、夕陽:1-2秒
  • 人群、車流:1/2秒
  • 植物生長,花開花落:2分鐘
  • 影子在地面上移動:10-20秒

以上這些時間可能要因應各地環境的不同或是你追求的流動感、美感而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去多練習,再自己拿捏快門數度與間隔時間,看你覺得多長最好。基本上越長、越望遠的鏡頭,需要越快的快門與更短的間隔時間。

我要如何把相片變成影片?

拍攝完成以後,在相機上快轉檢視照片就可以大致的看出這次的拍攝成果。而回家以後不論使用哪個軟體,切記 : 照片在進入編修時都要以流水號的方式命名:例如img_00001.jpg, img_00002.jpg…等。

如果需要在電腦上重新命名,可以利用縮時移動軟體Panolapse 內建的更名功能或是Lightroom轉存圖片時搭配LRTimelapse。

三款圖片更名程式:

在Mac上的話可以使用Automator,在此分享梅干桑的Automator教學 。

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拍攝時利用相機上的設定,重設檔案編號,也就是重新從img_0001.jpg開始,這可以避免你日後要重新命名的麻煩,但是再存入電腦硬碟時,記得把資料夾先以拍攝日期建立檔案夾,再分別存入硬碟。 

最後就是各式各樣的縮時軟體:

輕鬆讓縮時做出滑軌效果的軟體,只有最簡單的功能把照片串流成影像。

  1. 簡單的入門類:此類軟體通常僅有照片串流程影像的功能,不具有編輯剪接影片的功能
    Startrails
    Photolapse 3
    VirtualDub
    QuickTime Pro (Mac OS 10.6是免費的)
    Panolapse 360
    Lightroom1
    Lightroom2
    LRTimelapse
    Adobe Premiere Elements 12

  2. 影片剪輯與影音編輯軟體:下列的軟體除了照片撥放與縮時影片編輯之外,還可以搭配音樂輸出影像,許多都是專業等級軟體。利用以上的軟體剪輯與串接場景,搭配音樂節奏配合使用轉場,邁向專業縮時攝影的最終軟體。
    Final Cut Pro
    Adobe After Effects
    繪聲繪影 X7
    sony vegas
    Adobe Premiere Pro CC

 

軟體示範教學

上述的軟體琳瑯滿目想必大家看得眼花撩亂,拍攝好照片以後如何把影片編輯成縮時攝影?最後!我們先由免費軟體Panolapse 360來介紹。Panolapse 360免費版即可輸出720P的高畫質影片,雖然少了影片及音樂的剪輯功能,但是簡單易上手以外還可以讓影片有橫移與縮放的功能,連圖片更名與避免圖片閃爍(deflicker)的功能都有,對縮時攝影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由此開始學習,由此把照片變成縮時影片獲得經驗,再由經驗裡修正,等到熟悉了縮時攝影的秘訣以後,再朝影音俱全的影片編輯邁進。


1.載入圖片 : 開啟Panolapse 360以後,按下importphotos to panolapse.. 按鈕,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2.選擇您縮時短片的第一張照片,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3.確認鏡頭焦段以後按下done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4.調整影片PAN與ZOOM : 滑鼠移到照片,滑鼠中鍵滾輪往前往後可以放大縮小照片,按住左鍵不動可以上下左右移動照片,Panolapse 360會依照照片的exif幫您做鏡頭修正。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5.載入照片以後,把滑鼠游標移到照片裡面,再按住滑鼠左鍵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6.左鍵繼續按住,接著滾滑鼠中央滾輪極可ZOOM IN或ZOOM OUT照片至所要的大小。(如上圖ZOOM IN 後焦段已由35mm經變成59.16mm)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7.拉動時間軸時,照片會跟著移到所要照片位置(如上圖是地155張照片位置)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移到你要預設zoom in的最後一張照片,滾動滑鼠中鍵即可調整zoom in、out,按住左鍵移動滑鼠即可調整pan(橫移)、tilt(傾斜)、roll(滾軸)。

8.調整好照片以後即可進入輸出影片,按下Export frames… 按鍵,選好輸出格式與每秒張數fps,選擇輸出位置,按下Queue for render新增工作,再按下Render all。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9.Panolapse 360會按照你設定的縮放、橫移各項設定開始轉出每一張照片,如果轉出時有勾選有選deflicker Panolapse 360會在輸出一次有deflickr的照片以後再輸出影片。

縮時攝影教學:原理、拍攝手法、器材選擇、後製軟體完全攻略

 

操作示範影片 

操作示範影片2

 

影片輸出結果 : 先往左上ROOM IN再ROOM OUT 

 

deflicker與not deflicker的差異

 

最後提醒大家拍攝縮時攝影的幾個大原則

  1. 腳架一定要牢固,快門線也要固定,避免被風吹動
  2. 拍攝前確認好水平,構圖、取景一次定位,雜物勿入鏡頭
  3. 啟動相機以後、相機別在亂動
  4. 秒數、張數一定要夠
  5. 因光線與反差改變而更換漸層減光鏡時,最好一併更改取景構圖

 

higrace.tw

拍照是我最大的興趣!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按下快門,感受屬於自己的衝動,這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規格可言的遊戲,沒有永遠的絕對,沒有絕對的永遠,只有不斷到探索與找尋!

看更多文章
higrace's flickr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