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X V.S. Ricoh GR 各級ISO測試

接下來進入正題,在電子性能相對貧弱的劣勢下,畫質部份是我對Leica X最深的期待,為了驗證它是否符合身價,我刻意請出了小相機廣受好評的Ricoh GR捉對廝殺,儘管GR焦段較廣且移除了低通濾鏡,然而兩者的CMOS規格相近,皆採用有效畫素1,620萬的APS-C感光元件,玩家可觀察Leica X在細節、雜訊與色彩三方面的表現,相較於經典的GR究竟有何獨到之處。

 

控制變因如下:

  1. 兩台機身均開啟自拍倒數兩秒並上腳架拍攝。
  2. 採用A光圈先決模式(光圈值F8、曝光補償0eV)、偏重中央測光、自動白平衡與標準調控檔。
  3. 其他控制參數:手動對焦、減低高ISO雜訊:標準(Leica X無此設定)、JPEG直出。

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Leica X、(右)Ricoh GR,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  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Leica X、(右)Ricoh GR,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

▲ 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Leica X、(右)Ricoh GR,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

ISO 1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1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1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8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8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8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16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16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16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3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3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32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6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6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6400,(左)Leica X(看原圖)、(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12500,(左)Leica X(看原圖);ISO 12800,(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12500,(左)Leica X(看原圖);ISO 12800,(右)Ricoh GR(看原圖)

▲ ISO 12500,(左)Leica X(看原圖);ISO 12800,(右)Ricoh GR(看原圖)

ISO 25600,Ricoh GR(看原圖)。

▲ ISO 25600,Ricoh GR(看原圖)。

綜合以上測試,Leica X在高ISO方面的表現令我印象深刻,不像Ricoh GR抹除的痕跡較重,Leica X傾向於保留細節,即便到ISO 6400狐狸嘴邊的白毛都還清晰分明;反觀GR只有在背景純淨度上佔有優勢,銳利度只能說伯仲之間,無低通並沒有造成兩者間明顯的差異。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影像細節,毫無疑問Leica X能提供你滿意的畫質,儘管高ISO雜訊較多,最起碼不是惱人的彩色噪點,透過後製很容易就能解決。基本上我給Leica X很高的評價,ISO 1600以下各方面表現均衡、直出可用,工作ISO也有上看6400的水準,整體而言和日系機種強調畫面純淨的處理方式大相逕庭,處理器、CMOS與鏡頭三者聯手打造出硬派銳利的影像調性。

 

 

鏡頭表現實測

前段提到了Leica X擁有出色的直出銳利度,其搭配的Summilux 23mm F1.7 ASPH鏡頭自然是居功厥偉,光學結構採8組10片、內含兩片非球面鏡的設計,外加全鏡金屬打造,在規格用料上足見Leica的高標看待,至於實際表現如何,接下來透過各項實測帶大家見真章。

各級光圈解像力

測試原圖,以下為中央及邊角裁切。

▲ 測試原圖,以下為中央及邊角裁切。

F1.7,(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1.7,(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1.7,(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2.0,(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2.0,(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2.0,(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2.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2.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2.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3.5,(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3.5,(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3.5,(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5.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5.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5.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7.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7.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7.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8,(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1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1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11,(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1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F1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 F16,(左)中央裁切、(右)邊角裁切。

單就中央畫質而論,這顆等效35mm鏡頭全開光圈即可用光圈,F1.7時建物上的字體就已經相當清晰;如果綜合邊角畫質,則需縮至F5.6左右才能得到最佳表現,至於更小的F11、F16受到繞射效應影響,無論中央或邊角清晰度皆明顯下降,除非玩家有星芒上的偏好,否則建議使用F8以前的光圈值為佳。

 

邊角失光測試

(左)F1.7、(右)F5.6。  (左)F1.7、(右)F5.6。

▲(左)F1.7、(右)F5.6。

上面兩張對照圖可以發現,開放光圈時暗角的情況較為明顯,直到F5.6才有顯著改善,不過整體程度尚在接受範圍內。

 

耀光與色差

 (左)F1.7(看原圖)、(右)F8(看原圖)。   (左)F1.7(看原圖)、(右)F8(看原圖)。

▲ (左)F1.7(看原圖)、(右)F8(看原圖)。

逆光下對幹太陽無疑是鏡頭最嚴苛的考驗,F1.7時紫邊、鬼影、耀光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其中紫邊得縮光圈至F8才可完全避免,耀光和鬼影則或多或少,在色差抑制與抗耀光方面並不算出色。

 

變形控制

Leica X 實測心得:淬鍊極簡的倔強性格  Leica X 實測心得:淬鍊極簡的倔強性格

歸功於兩片非球面鏡片,這顆中廣角鏡頭只有些許的桶狀變形,在像差的修正上有非常優異的表現。

 

 

(下一頁看心得分享與更多實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