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大家提及到過「只要配以適當的掃瞄程序就可以把底片的能力呈現出來」,但這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理想的掃瞄品」和「理想的作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曾經介紹過幾種掃瞄負片的軟件和做法,那其實覆蓋了大部份掃瞄時應做的程序,只是好像並沒有從底片特性和處理方法入手,所以就讓我們來說說底片處理從頭到尾的所有事情,這次我們先會說怎樣才是理想的掃瞄品而一切,先由負片開始。
理想的掃瞄品應該是....
負片的最大特色是寬容度高,能夠記錄很大範圍的光暗度。其次就是,市面有很多的選擇,從日光下的 100 度負片以至微光下的 1600 度(natura),或 黑白的 Delta 3200 度負片都有,可以說是基本不同場景的應用都能夠覆蓋得到。因為能夠記錄光暗、有很大寬容性的負片來說,如果曝光正常的一張照片,掃出來的品質一般來說光暗位都會妥善被照顧得到。
▲就像這張就是了,光位沒有被拿掉,而暗位也沒有全部被幹掉。
可能有些朋友就會覺得,這好像反差有點平常,不像在街外看到的店家掃瞄品啊。對,其實這多半是因為店家掃瞄以後所做的後期。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在光差不算大的環境下,且曝光正確的情況下,寬容性強的載體,自然就能夠記錄最光到最暗的所有資訊。然而如果所看到的東西,黑的很黑,白的很白,中間的色彩的過渡很不柔順、反差很大之類的,就明顯是有動過手腳了。
至於喜不喜歡,那就是個人喜好的問題,也是個人創作取向的問題,只是我們能夠說的,就是假如拿到的是一張已經被洗掉某些光暗資訊(階調)的照片回家後,您能處理的創意、所能營造的照片風格,可能就會有所局限。
當然不同的底片,調性都有不同。像 Kodak Portra 160NC 就是一支本身色彩已經很淡雅的底片,而 Kodak Ektar 100 本身的反差和色彩就相對比較強等。
▲而鏡頭又是另一個 factor,不過不是今天的主角所以就先放在一旁了。
認識後期處理時的色彩控制
一直以來都說,底片、鏡頭、相機等都只是拍照的一種工具,如果就這樣拍出來就能夠合乎心思的話固然是好。然而如果未能達到心中的目標時,可能就需要透過如色彩、反差等等方法,去把氣氛營造出來。有不少朋友都在問攝影的環節當中,問到不少日本攝影師拍出來的所謂「日系」作品是怎樣做到的,或者說,是用哪一支底片才可以拍出來的呢?答案說出來可能會讓一些朋友掃興,只是...這其實是跟照片沖洗以後的後期處理相關連的。
不是買了底片,用上底片相機以後,就可以拍得像川內倫子或者是蜷川實花那樣風格。同樣的相機,同樣的底片,拍不到同樣的感覺並不奇怪(笑),因為其實他們都是按底片本身的特性,再加上自己本身的創作意志,而把照片營造出他們的風格。
有彩色放大機器的朋友,可以透過放大機上的三色濾片設定,去控制放大出來的作品的風格。同樣的,沒有彩放的朋友們,像我們這樣,能夠做的就是從原圖,透過修圖軟件去把事情做出來。
這是一張冷暖色彩調校的比對圖。中間是正常色彩的原圖,而每個色彩方格的另一端,就是它的相反色彩好像說紅的對面是青色(cyan)的,黑(暗)的對面是 白(光),綠色的對面是品紅色(magenta)等等。這可能對大家來說是有點陌生,只是當我們想把照片弄到像心目中的效果時,這張圖表可能就會有點用了。(笑)
想暖一點的,可以為照片多分一點黃色;想感覺冷一點的,可以多一點青色(cyan)。至於那些淡淡的、感覺有層白霧活像空氣感覺的照片,其實主要是把照片中的暗部(black point)變暗啞(灰)和光部 (white point)進行控制,把光暗的階調收窄然後再適當的把中灰、全灰、光部的讀數調節一下。
▲修圖時多活用「levels」這功能。
▲相對比較淡的感覺就出來了。
▲樓上那張照片的選材比較難突顯出那種風格上的顯示,這張可能會好一點,利用稍為控制畫面的主色調(淡藍和微淡綠)然後再把反差控制一點,就會有著另一番的感受。
希望大家有這個概念後,就不會再因為一些不同朋友的創作而產生疑惑,以為 A 底片可以拍出日系、B 底片可以怎樣怎樣的。然後下回我們就會談談購買底片、沖洗、到掃瞄過程的處理。
延伸閱讀
本文經Photalks授權轉載,同步刊登於底片掃瞄/後制漫談 (一) - 理想的掃瞄品 和 理想的作品Photalks
photalks 是取 photography 的音 "pho-tog" 而來的,其實就是想有一個地方,說說攝影。寫東西並不是我們的正業。從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得出不同人寫東西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