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像到光影,從建築到人文,都是旅美攝影家 范毅舜 老師拿手的項目,這回「α攝影家系列座談」我們經由 范毅舜 老師獨特的攝影眼,縱觀他「四分之一世紀的攝影之路」,還有從底片攝影到數位攝影的轉換歷程,而我們從老師精彩的攝影作品中,也獲得到許多關於人生哲學的觀點和啓發。

從底片到數位

這回Sony α攝影家系列座談講堂,特別邀請旅美攝影家范毅舜老師,與大家閒聊四分之一世紀的攝影之路,分享攝影專題創作心路歷程。范毅舜老師自底片相機時代就開始接觸攝影,曾擔任多家知名底片相機大廠代言人,但隨著數位攝影時代來臨,一度中斷攝影創作,直到2008年與Sony公司合作後,才拿起數位相機,重回攝影之路。

Sony α攝影家系列座談講堂這回舉辦在敦南誠品B2。
▲Sony α攝影家系列座談講堂這回舉辦在敦南誠品B2。

參加學員報到,有不少熟面孔喔!
▲參加學員報到,有不少熟面孔喔!


范毅舜老師說道,因為自己對繪畫有興趣,所以自然會把那份美感帶進觀景窗裡頭,自1980年開始,范毅舜老師因一台二手底片老相機,走上攝影之路,拍照風格屬於表現主義,經常利用光線、陰影與物體,以自我觀點來詮釋內心想法,在有限的視角內找尋任何可能性,也因此他幾乎不拍自然風景,反而專注於人文攝影主題。這幾年用Sony數位相機創作了一段時間,有一些不錯心得感想與大家分享,前陣子也才完成一本數位攝影教學書「焯焯光影」,書中完整記錄這幾年數位攝影之路的心得。

范毅舜老師在開始講課前,俏皮的拿出一台Sony A7來拍大家。
▲范毅舜老師在開始講課前,俏皮的拿出一台Sony A7來拍大家。

這系列台灣風光隨拍作品,可說是范毅舜老師的攝影啓蒙。
▲這系列台灣風光隨拍作品,可說是范毅舜老師的攝影啓蒙。


攝影創作的開始與結束

1989年范毅舜老師曾隻身前往大陸創作,拍攝許多當地的人文風光,回來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整理作品之後,在1991年終於完成「老家人」攝影圖文集,堪稱兩岸開放探親之後,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所以當時覺得頗為驕傲,但另一方面又陷入沒工作做的窘境,因為中國時報想邀請他擔任旅遊美食記者,實在不感興趣,所以決定前往美國加州進修鑽研攝影。

范毅舜老師以生動活潑口吻,講述他的攝影之路與歷程。
范毅舜老師以生動活潑口吻,講述他的攝影之路與歷程。

學員除了專心聽課外,同時不忘拍下范毅舜老師的風采。
▲學員除了專心聽課外,同時不忘拍下范毅舜老師的風采。

范毅舜老師大受好評的代表作「老家人」攝影集。
范毅舜老師大受好評的代表作「老家人」攝影集。

在「老家人」拍攝途中,范毅舜老師也結交到不少中國好友,而且很想以Sony數位相機再重拍一次,想必會有今昔比對的效果。
▲在「老家人」拍攝途中,范毅舜老師也結交到不少中國好友,而且很想以Sony數位相機再重拍一次,想必會有今昔比對的效果。

 

在美國這段時間,拿了一台中片幅底片相機與120底片,就開始創作有關花的主題,由於先前就受到底片製造商長期贊助,器材底片都不是問題,才有足夠的資源去創作這系列作品。花系列攝影主題一共持續拍了三年,得益於美國加州耀眼陽光與豐富的花朵素材,陸續完成好幾千張底片,照片內容主要是闡述繪畫與攝影之間的辯證,藉由色彩、背景與光線,試圖模糊繪畫與攝影的界限。隨後這組花的專題,在美國得了不少大獎和殊榮,也打下范毅舜老師攝影創作之路的基礎。

范毅舜老師在美國就學時,以中片幅底片相機拍下一系列花的攝影集。
▲范毅舜老師在美國就學時,以中片幅底片相機拍下一系列花的攝影集。

范毅舜老師在台灣拍攝的人像作品。
范毅舜老師在台灣拍攝的人像作品。

兩張底片疊合的特殊效果。
兩張底片疊合的特殊效果。

范毅舜老師笑稱,有些人還以為這是在拍CSI現場。
范毅舜老師笑稱,有些人還以為這是在拍CSI現場。

 

雖然范毅舜老師曾擔任多家相機產品代言人,但在2003年左右,隨著數位器材普及、攝影大眾化,傳統相機大廠紛紛陷入財務危機,整個市場面臨巨大變動,范毅舜老師的職業攝影生涯也等同宣告結束,不過在2008年與Sony公司接觸之後,覺得也許還能以數位相機為媒材,創作一些比較不同於以往的作品,所以又重新回到攝影創作之路。 

 

重拾光影之路

回到攝影之路後,第一個創作的作品即是山丘上的修道院,范毅舜老師以駐院藝術家身分,帶著Sony A900全片幅數位相機,前往法國廊香教堂與拉圖雷特修道院,沒想到意外發現Sony A900用起來相當過癮,也讓他瞬間迷上全片幅數位相機帶來的優異性能,甚至超越底片,進而開始拍攝大量光、影、建築物的照片,其後花費三年多時間取材編排,才完成「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

說到這裡,范毅舜老師還拿出他最近愛用的Sony RX100 Mark II,說明他有多喜歡這種便攜型數位相機,帶來的便利性與高畫質影像,若當年他在拉圖雷特修道院時就帶著這台Sony RX100 Mark II,一定會拍得更加瘋狂忘我,因為可翻轉螢幕能讓他把相機直接擺在地上構圖,加上更好的高ISO表現,如有下次有機會再去,必定能找到更多光影表現的可能性。

攝影著作「山丘上的修道院」,以大量色彩與光影貫穿全書。
▲攝影著作「山丘上的修道院」,以大量色彩與光影貫穿全書。

當然也有范毅舜老師最愛的人像主題。
▲當然也有范毅舜老師最愛的人像主題。


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之後,范毅舜老師前往台灣東海岸的公東高工,繼續拍攝相關的建築人文攝影創作,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由瑞士人錫質平神父創建,風格與拉圖雷特修道院十分類似,引起了范毅舜老師的濃厚興趣,隨後也完成「公東的教堂」一書。

雖然目前范毅舜老師鮮少從事專業攝影工作,但經由出版書籍與Sony數位相機回饋的拍攝樂趣,讓他能重新找到發表攝影創作的方式,同時他也謝謝許多讀者與出版社的回響與支持,未來我們還有更多機會,欣賞范毅舜老師的光影美技。

借由出版攝影書、攝影集,范毅舜老師更能與大家共享關於攝影的技法與心得。
▲借由出版攝影書、攝影集,范毅舜老師更能與大家共享關於攝影的技法與心得。


問答與訪談時間

聽完范毅舜老師將近半世紀的攝影心路歷程後,大家心中都有許多問題想要提問,現在就來看看范毅舜老師精彩詳盡的回答。

Q:器材對攝影創作的改變?

當年用底片相機拍照的時候,覺得鏡頭就像文學家的筆,習慣很深度的去凝視事物,而拿數位相機拍照感覺比以前更累,一天到晚在拍照,隨時隨地在拍照,尤其最近迷上了Sony RX100 Mark II小型數位相機,解像度也很好。數位相機最讓我過癮的地方是,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能快速拍攝與修改,底片反而像是過去進行式,拍完就沒辦法再補救。以拉圖雷特修道院的作品來說,那些照片是一個長時間尋找與觀看的結果,而Sony A900數位相機可以任意更改ISO值,而且效果也很漂亮。總而言之,數位相機改變了我觀看與記錄的方式,尤其呈現的方式。

范毅舜老師認為,要拍好一張人像,一定要先從肢體語言開始著手進行。
范毅舜老師認為,要拍好一張人像,一定要先從肢體語言開始著手進行。

 

Q:一張好照片的元素該具備哪些?

光影構成是最基本的,但是就照片來論照片會比較適合,例如你看一張照片有不有趣,或是覺得不有趣的地方在哪,但一張照片耐不耐看很重要,構圖簡單也沒關係。我特別強調,不要相信黃金比例構圖之類的理論,那也許在繪畫上適用,但因為攝影是一種減法藝術,是把一個既有環境分解,進而拍到你要的重點,而繪畫是在一張白色畫布上加東西,正好相反。我常講說,攝影作品好不好不是按下快門的一瞬間,而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去掌握、靠近你要的題材。

范毅舜老師與大家分享拍攝國光劇團海報的經驗。
范毅舜老師與大家分享拍攝國光劇團海報的經驗。


Q:如何讓照片與文字產生共鳴?

范:其實,我在拍照的時候,完全不會思考寫書的問題,就像我當時幫大地地理雜誌拍照時,即便事前做了不少功課,到了歷史古蹟現場忘掉文字,完全用影像來思考,拍攝「山丘上的修道院」、「公東的教堂」也是一樣不考慮書寫部分,回來之後才開始考慮圖文編輯的問題。另外,像「老家人」也是一個純攝影集的作法,書本編輯還告訴我,你的照片只有的直沒有橫的,很難編輯版面,但以我現在的想法,可能會用大開本純攝影集來處理。

總而言之,拍的時候不想寫的事情,寫的時候不想拍的事情,到最後再來找方法整合就可以了。

如果一張照片力道太過薄弱,那麼一系列的企劃型攝影作品,就顯得強而有力。
▲如果一張照片力道太過薄弱,那麼一系列的企劃型攝影作品,就顯得強而有力。


Q:有關企劃攝影的思考順序?

范:先舉例來說,大家拍單張照片,像是東拍一張夕陽,西拍一張落葉,這很難湊成一個企劃專題。我個人認為,企劃應該是在拍照中該思考的事,可以一邊拍一邊想,作品方向可以怎麼走。

人像攝影也是范毅舜老師的強項之一。
▲人像攝影也是范毅舜老師的強項之一。

 

攝影、撰文:Tony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