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攝影師 Robert Capa 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這句經典名言雖然不是針對超廣角鏡頭而說的,卻無形中成了最好的詮釋。越靠近主體拍攝,超廣角鏡頭帶來的戲劇性效果就會越明顯,因為誇張的透視和扭曲變形,以及前後景物深遠的空間感,強化了影像張力。
在超廣角鏡頭寬廣的視角下,所有的景物、動作或表情在畫面中的比例就會相對的縮小,如果這些是照片要傳達的訊息,靠得不夠近就沒辦法給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讓人抓不到畫面的重點。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超廣角鏡頭若駕馭不當,景物誇張的變形和失真會破壞畫面整體的平衡和美感,因此在追求強烈視覺衝擊的同時也要拿捏分寸,避免造成反效果。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拍攝人像的時候,如果距離太近可能造成鼻子或額頭扭曲變形。
▲靠近拍攝讓主體放大填滿整個畫面,讓人一眼就可以掌握重點。
▲利用超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特性,營造出深遠的空間感。
▲越靠近主體拍攝,超廣角鏡頭帶來的透視感就會越明顯,強化了影像張力。
▲用超廣角鏡頭可以捕捉事件的全貌,靠近拍攝才能夠掌握更多細節。
善用前中後景
要如何營造空間感讓畫面更加立體?這時前中後景的安排就相當重要。以拍攝風景為例,善用前景點綴作為畫面前導,或用天空、山巒作為後景陪襯,才不會讓影像看起來過於空洞,畫面也會更具層次。像是在海邊拍攝時,可以將消波塊、船隻或碼頭作為前景,而拍攝建築時,行人或川流不息的車軌就是很好的前景點綴。由於超廣角鏡頭拍攝時近大遠小的強烈透視感,就算移動相機位置,遠處背景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不過前景的內容會有明顯不同,因此可以靈活運用前景,呈現不同的視覺效果。
前中後景的比例該如何分配呢?其實這沒有強制規定或法則,可以用三分構圖法將前中後景平均分配,也可以端看表現的重點為何,再來決定構圖。例如天空雲彩戲份十足,可能是難得一見的火燒雲,或是藍天點綴著各種有趣形狀的雲團,這時候天空成了主要的視覺焦點,比例就可以佔去畫面大部分,反之若天候狀況不佳,則可以減少天空的比例。
另外,前中後景的分配還要看該張照片是直幅還是橫幅而定,但無論是怎麼樣的構圖,只要畫面上看起來平衡協調,就表示前中後景的分配已經拿捏妥當,而這有賴於平時多看、多拍、多想,自然就能夠精準的安排出具層次的畫面。
▲拍攝風景的時候安排前景點綴畫面,看起來就更豐富有層次。
▲試想如果建築物前少了水池和倒影引導,畫面是不是就顯得空洞呢?
▲藉由前中後景的配置,影像的立體感油然而生。
(下一頁還有廣角人像構圖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