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幫新手爸爸挑相機」的延續,針對我認為的「一般入門攝影者」所推薦的數位單眼機身選擇。供各位參考。

為什麼先決定機身?

為什麼不是挑鏡頭先?因為機身主要分成兩種規格「全幅」與「APS-C」(編註:其實還有尺寸介於中間的APS-H,更小的4/3系統,但此處先略過不提。)全幅機與APS-C最主要的差異在於機器裡面的「感光元件」。它類似傳統相機的底片,掌管著一張照片沖洗出來的大小與品質。由於感光元件很昂貴,所以變成符合以往底片大小的稱之為 「全幅」,而節省成本將感光元件縮小的稱為「APS-C」。相較於全幅,APSC小了 33%,同樣的也等於將一張全幅的照片外圍裁掉了 1/3大小。

 

全景真如此迷人?

將一張照片裁掉了1/3有甚麼關係?關係在於它裁掉了33%的散景(指的是對焦點外模模糊糊的地方),這也剛好是許多人所鍾愛的單眼特質。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感光元件大,在解析度相同的情況下,單一像素尺寸比較大,畫質較好且雜訊較少。雜訊大多出現於光線不足時的畫面,如夜晚的餐廳或是屋內,這又常常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拍攝的。

你可以直接說全幅就是比APS-C好,因為它提供了更多的攝影選項(散景的詮釋能力)與品質(高ISO時較優越的雜訊)。但你也可以反過來說,當使用者不喜歡使用散景,或是沒有需要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使用相機時,全幅就沒有那麼必要。想成海陸自助餐比一般自助餐貴,但其實你不喜歡吃海鮮那就沒差一樣。但說良心話,我還沒見過人不心醉於全幅的散景與品質的。

全幅加24/1.4 是我拍攝大場面常用的組合(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全幅加24/1.4 是我拍攝大場面常用的組合(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當室內的聚會光線不足,或是某些人文或婚禮攝影想使用到散景的詮釋方法時,我使用的大多是全幅機。它所提供的畫面純淨度,景深的聚焦能力,是無可取代的。

背景虛化指的是這張照片裡除了老太太,其他的地方都模糊了。淨度則是暗處拍攝的時候依然沒有雜訊(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背景虛化指的是這張照片裡除了老太太,其他的地方都模糊了。淨度則是暗處拍攝的時候依然沒有雜訊(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APS-C的優點又在哪?

接下來談APS-C。個人我使用APS-C機於室外與旅遊時,它大多比較輕巧便於攜帶,便宜不怕操壞,同時專用的鏡頭有許多可高倍變焦,在野生動物攝影時提供比較好的焦距。可以說APS-C是我出外極地攝影的首選。

APS-C 18-200mm 一顆鏡頭玩到底(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APS-C 18-200mm 一顆鏡頭玩到底(點擊圖片可看較大尺寸)。

鏡頭物理上的特質可以說邊緣的畫質最糟,APS-C剛好又裁切掉那一部分,種種的原因加總起來變成,雖然APS-C與全幅這兩種規格原本是因為成本而產生出來的差異,但最後也因為使用方法與需求不同,而變成沒有絕對優劣。

 

相機真的有好壞之說?

相機的好壞常常取決於提供使用者「更多詮釋的選擇」,像是善用功能產生出來的效果(長曝、追焦等),或是全幅加大光圈所特有的散景。但這就像是提供一個廚師各式各樣的材料,最後菜做得好不好吃還是要看廚師能不能善用這些食材。一個不會做菜的人,縱使整個超市讓他選材料,提供他一流飯店的廚房,也可能比不過媽媽炒的蛋炒飯。

以Canon來說,很貼心地將產品線用型號做了很清楚的切割,型號三位數的品質普通,功能普通(500D /550D / 600D等),兩位數的品質普通,功能好(如40D / 50D / 60D),單位數品質好,功能普通(5D / 5D2 / 5D3 / 7D),1系列品質好,功能好(1D / 1Ds系列)。這界線當然是模糊並且有特殊案例的,但大體上是這樣。更重要的是,這前前後後的售價差異是十倍。假設一台新的三位數系列是兩萬五,那新的1系列可能是二十五萬。

(註:功能是如測光,連拍,客製按鈕等等。品質我指的是動態對比與ISO純度,全幅與否等。)

(究竟哪一台最適合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