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整理其實並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是為了遵守上一篇「找到心中的那個氛圍 - Nova 的外拍分享」中結尾的承諾,及充篇數的精神,筆者會盡量把內容生硬化、做法複雜化,以淺入深出的方式為大家分享筆者的房中術…也就是書房中整理照片的技術

照片完成上傳後,整理照片是筆者開始計劃作品的第一步,雖然它會花一點時間,但在這個檔案越來越大的時代,當照片累積越來越多的時候,這是值得做的一件事,它不只可以讓筆者很快地找到照片,也方便往後筆者分析自己的拍攝習慣,並且歸納出同類的照片出來。(不過,因為每一個人的習慣及需求不同,筆者怪異的方式就僅供參考,不喜歡是正常的現象,請安心服用…)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外拍狀況難掌握 拍完再「定調」

對筆者來說,拍完之後,挑戰才是真的開始。這挑戰並不是指「後製」,而是「定調」!筆者參加外拍後的照片,通常與心中期望的感覺會有點出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來選片及後製,往往會淪為「糖水照」,這樣的作品較難引起共鳴,作品也較缺乏連貫性。當然,這都只是筆者的自我感覺不好的緣故…這就是與約拍不一樣的地方,除非這外拍的主題性非常的明確,或是心中早就有清楚的走向,不然,筆者花最多時間就是在決定該篇作品的調性。

 

多角度拍攝 提昇作品變化性

而每個人都會有所謂的「最美的角度」,但是筆者並不會在拍攝的當下去強調喜歡的某個角度,因為這在選片時造成困擾,很容易會缺乏變化性,而且,有些時候動態上所看到的感覺會跟照片上不一樣,所以,筆者會強調捕捉的是氣氛,而非只是角度,如果畫面帶出了氣氛,氣氛就能散發出情感,情感到了,感覺就對了,感覺對了,目的就達到了,這並不是說準焦、銳度、曝光…這些不重要,而是這些條件都只是為了達成氣氛的手段,而非目的~

 

設定作品主題是門大學問

以「找到心中的那個氛圍 - Nova 的外拍分享」這篇來說,也是筆者最常遇到的情況 - 事後掰故事…雖然此篇的主題很明確,拍攝時也很清楚的確定手法及設定,但是總是需要有個能貫穿整篇作品的主題名稱;筆者覺得,一個適當的名字,能點出整個專輯的情感與精神,不過,每次要找到切題的主題名稱並不容易,因為,有很多都是「事後掰故事」,你只能從拍攝時的感覺,加上選片時對於整個作品情感的走向來發揮,有時候,會卡在這個部分很久…

 

大量照片 聰明管理 Nova的小撇步

在開始胡亂分類之前,筆者先說明一下個人習慣分類的原因及依據~因為照片本身類別的需求重復性很高,所以筆者會用標籤(Tag)來管理,而資料夾有階層的特性,筆者會用來做大項的管理;因為有可能作業的流程,會有很多不同主題的照片,所以在筆者專門放照片的硬碟裡,會先分好基本的資料夾,來區分整個作業的階段:

  • 未整理:尚未整理的照片
  • 未上傳:已處理完畢,未選片、未編排的照片
  • 已上傳:以完成所以處理作業,等待發表的照片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拍回來的照片會先放到硬碟櫃中「未整理」的資料夾好做統一的管理,而資料夾會先用人名+主題預作分類,如: [OPERA] 放手 ,如果主題還沒有個譜,就先空著~然後,在 [OPERA] 放手 這個資料夾裡,再建三個資料夾:

  • 原始檔:RAW檔及XML輸出檔
  • 輸出檔:轉成JPG的大圖檔上傳檔
  • 上傳檔:加了落款的小圖檔

以上這些資料夾是為了方便以後作業上的管理。

把照片RAW檔放到「原始檔」後,就把照片匯進 Lightroom,找一天黃道吉日我們就要開始篩選照片了,篩選照片之前,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先做,就是準備一杯茶…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一場三小時外拍下來,照片大概會有兩三百張左右,這中間一定會有不少重復、失焦或是其它失敗的照片。筆者習慣用 Lightroom 中的「瀏覽」來做篩選,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界面,讓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管理照片資料,筆者大概會做三次篩選,篩選時會用黑色的旗標先標示起來。

  • 第一次:先標示失敗的照片,如失焦嚴重。
  • 第二次:再將覺得動作不雅或是感覺不好的照片也標示起來。
  • 第三次:把相近的照片用顏色標記起來。

接著就會針對那些非黑色標籤的照片,做修圖調整的工作,這部分筆者會留到下一篇充篇數的部份再來做比較詳細的介紹!

只是 整理照片 ,為什麼要那麼麻煩?

(為照片套上「標籤」的好處是...?Nova下一頁告訴大家)